打开APP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有益探索:潮汕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10-15 11:14:32

在区域经济史研究蓬勃发展之时,由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陈鸿宇教授主编完成的《潮汕经济史稿》,不仅填补了广东区域经济史研究的诸多空白,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创新观点,还探索了一种跨界高效有组织科研的成功范例。近日,广东省社科联专门举办《潮汕经济史稿》新书发布暨区域经济史研究座谈会(以下简称《史稿》),在分享有益启示中坚定学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与信心。

积极发掘区域经济史研究在助力强国复兴伟业中的价值

◇张知干(广东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区域经济史研究是经世致用之学,责无旁贷要为强国复兴伟业提供新助力。区域经济史要持续深化研究、产出高水平成果、扩大学术影响力,根本的还是要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源源不断为在新征程上践行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提供历史镜鉴和对策建议。具体到广东学人,就是要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和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这个总目标凝练研究方向,持之以恒走进历史深处研机析理、总结教训、探索规律、把握趋势,突出为广东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解锁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密码提供学理支撑、贡献学术智慧。

区域经济史研究是交叉融合之学,当仁不让要在创新学术范式上取得新突破。区域经济史研究的一大特征就是跨学科,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术范式、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既有内在要求,也有显著优势,更是必由之路。要营造创新学术生态,打破有形的学科壁垒和无形的思维惯性,通过多层面、宽领域、大纵深同向发力、多维赋能,打开研究视野、优化研究理路、实现系统集成。要强化学术主体意识,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立足中国大地做学问,努力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学术发展之路。要强化知识体系概念供给,着力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实现根本性突破,真正让源自中国的区域经济史研究范式成为普遍共识、基本遵循。

区域经济史研究是探究规律之学,义不容辞要为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贡献大智慧。要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善于从区域经济史研究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始终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文化自觉为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丰厚滋养。要坚持大历史观,精准选定典型样本,善于把基于历史长过程的规律性探究与立足现实形态的大趋势大逻辑推理贯通起来,突出以翔实的史料、严密的逻辑、科学的论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多面性通过学术解读更充分地呈现出来,更好为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提供历史经验启示。要坚持面向未来,把时空维度更多地聚焦到现当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由“区域经济”新视角切入,在深入追溯与系统挖掘中更立体性地呈现中华民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不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厚植历史根基和实证依据,助力这一文明新形态更好引领历史走向、造福人类社会。

守正创新的精彩演绎

◇谢湜(中山大学副校长、教授)

《史稿》以时间为线、以经济史所涉及的各种专题为纲,纲举目张中又尽显条分缕析之美。目前,中国经济史的编撰,有些是按照国民经济史的路径,有些是按照社会经济史的路径。《史稿》将两种方式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全书既有以部门为分类的经济史,也结合社会经济的变迁,把经济的要素、经济的专题放在社会变迁中去看待。全书坚持把潮汕经济放在当时的经济世界中去审视,大开大合中又不失探骊得珠之妙。书中各卷都非常重视通过剖析不同历史时期潮汕经济时空范围的变化,来揭示潮汕经济史与更广阔历史之间的相互连接和相互影响。全书坚持史论合一,守正创新中尽得学术本真之趣。第二、三卷中的长篇导论聚焦于归纳和梳理近代、现代潮汕经济历史变迁的轮廓和轨迹,提炼经济现象背后的周期性、结构性特点,“论从史出”一以贯之,使之更具历史纵深感和学术说服力。

推陈出新 创见迭出

◇林伦伦(韩山师范学院原院长、教授、国际潮团学术委员会主席)

《史稿》通过丰富翔实的考古材料、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三重论证法”的分析和归纳研究,提出了一些前人所未发见的观点。特别是《史稿》把潮汕经济史置于大中华更宽广的背景中来考察审视,以小见大。《史稿》各卷在认真梳理和广泛引用潮汕本地文献及既有潮学研究成果基础上,还从相关的古籍、金石文献和考古成果中撷取有用成分来补证经济社会发展史实,获得不少新的发现。编撰中秉持潮学研究提倡的“求真求正求是”治学精神,让数据和史实说话,值得肯定。

交叉融合彰显旺盛生命力

◇林锐(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史稿》全书沿袭了方志编纂中“横排竖写”的基本体例,结构很完备,内容很丰富,数据很全面,材料很翔实。《史稿》体现的治学态度和学术修养,源于编撰团队的强强联合、相得益彰:一是经济学者与文史学者的结合。主编作为资深的区域经济学专家,其撰写的各章给人印象尤为深刻,对影响潮汕经济的各种因素有更科学、更准确的研判,使全书的结构和内容更加丰满,表述也更为细腻,对问题的分析更有说服力。二是本土学者和高校学者的结合。本土学者对本地情况的了解比较具体,高校学者具有较开阔的研究视野。这样的做法对于史学研究中各种专门史撰写是有一定示范意义的。

别开生面的区域经济史编撰实践

◇杨英(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暨南大学教授)

《史稿》令人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探索性强、开拓了潮学研究的新尝试。《史稿》运用了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逻辑和方法,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挖掘和筛选素材和论据,系统地归纳和提炼出相关的文献、史料和数据,并对其作学理性的探究。这样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综合分析、抽丝剥茧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可以让读者全面系统地直触曾经的潮汕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及其机理。二是思辨性强,助推潮汕研究新潮流。从《史稿》中可以深刻感受到浓烈的潮汕区域特质及其经济社会演化轨迹,帮助读者按学理逻辑把握潮汕经济的来龙去脉,同时还梳理罗列了必须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为潮学研究拓展了空间。三是可读性强,生动展示潮汕经济昔日风貌。该书行文生动且脉络清晰,采用史料、数据及重大事件夹叙夹议的风格,文风生动。

潮汕经济史研究的典型样本意义

◇陈鸿宇(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

潮汕经济是中国东南沿海较早与国内外市场发生紧密经济联系的地域经济体之一,其发展演化过程集合了近现代中国沿海经济的结构变迁、制度变革以及与周边经济圈的多层互动关系,对于区域经济史研究具有比较典型的样本意义。《史稿》描述了各历史时期潮汕经济发展的背景、主要动因、基本特征、演化过程及其对潮汕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梳理。这是集体研究撰写的成果,也是潮汕地区为数不多的自组团队分工合作完成的学术性专著,不仅为潮学研究中的经济史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也在粤东逐步建设起一支区域史的研究队伍。《史稿》的出版旨在打开一扇窗口去观察、还原和描述昨天存在过的世界,为书写新的历史提供参考启示,以期抛砖引玉,推动区域经济史研究开创新局面。

视角独特赋新篇

◇张应龙(广东省华侨史学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

从华侨华人研究的角度看《史稿》,一是全面体现了“侨”的特色,凸显“侨”的作用。《史稿》全面论述了华侨华人在不同时期潮汕经济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古代潮汕海外贸易、海上交通充分发展与海外潮人社会形成之间的密切联系,到南洋华侨对潮汕经济近代化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再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历史时期华侨华人参与潮汕经济社会建设不同方式与特点。二是提出了研究华侨经济史的新框架。《史稿》提出近代潮汕经济与东南亚地区形成了海外移民、国际贸易、文化交融三个维度相交织的往复循环关系,其中潮籍华侨的移民活动、商业活动、投资活动和公益慈善活动,是近代潮汕经济这一“多维复合循环”的原动力。“多维度复合循环模式”理论是该书的重要创见。三是以汕头市成长为“华侨商埠”为中心构建有特色的近代潮汕经济史。以汕头市发展历程为主线构建的研究框架,使《史稿》更贴近近代以来潮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也更具鲜明的地域特色。

不走寻常路的生动注脚

◇林勇(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史稿》作为潮汕经济史研究的开山之作,视野开阔、构思精妙、布局精巧、浑然一体,特别是专家团队做了大量开创性的考据工作,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创新观点,有意识地规避了区域史研究中的碎片化倾向,为深化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益启示。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刘翔英 王亮报纸王晏清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