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出台生育支持政策引发关注:江西一些地方给出生育“红包”,赣州上犹县奖励三孩家庭1.3万元;山西将“取卵术”等13项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河南全省实现生育津贴“免申即享”……
与此同时,与生育有关的话题也获得高关注度。据报道,不久前多地网友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接到社区工作人员电话,询问个人生育计划。由于个人隐私问题被直接、反复询问,不少网友对此感到不适。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程度加深,优化生育政策、强化服务支持确实已“慢不得”。但也要看到,落实好生育支持政策、做好基层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精细活,同样“急不得”,更不能简单粗暴、搞“一刀切”。新形势新任务,给基层人口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
生育,不是简单的十月怀胎,生育、养育、教育是一体的。生育支持政策要更好发挥作用,就必须找准制约生育意愿的痛点堵点,重视“生”更重视“育”,才能有效减少后顾之忧。
需要进一步降低生育成本、减轻“失去感”。相比收益,大家的决策往往更容易受到“损失”的影响。生育不仅有直接的经济成本,也有间接的生活成本以及机会成本,比如会对个人的身心状态、时间精力、职场发展等产生影响。对处于职业上升期、婚姻热恋期的年轻人来说,生育无疑要面对不小的心理负担和现实压力。从成本视角出发,多为年轻人着想,为生育减负、让生活提质,方能让相关政策落到他们心坎上。
既要关注“短痛”也要关注“长痛”。相较于生孩子,后面养育、教育的长期投入和望子成龙的焦虑心理,才是让许多家庭头疼的难题。生育政策必须树立全过程支持的理念,既强化医疗保障,增加补贴,为“生”护航;也把更多资源投向“育”,从时间支持、经济支持、照护服务、子女教育、职场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形成良好的社会化育儿环境,做好生育“后半篇”文章。
必须看到,生育对女性会有更大的影响。如今先进性别文化已大大普及,但职场女性生育歧视仍然存在,拒绝招聘育龄女性,对“三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女职工变相打压、限制发展现象并不鲜见。家庭中的性别平等意识也有待提升。女性在职场上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更加追求事业成功,如果回到家中还要担负一边倒的生育责任,承担繁重的育儿劳动,生育意愿自然会大打折扣。必须持续加强女性生育权益保护,让每位妈妈都能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支持和尊重。完善妇女就业政策,更好保障女性职工在怀孕、生育和抚育阶段的就业合法权益,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把工作做细做实,才能切实解决女性担心顾虑,切实提升生育意愿。
生育是家之大事,也是国之大事。期待各地各部门继续完善落实生育支持措施,以政策托举群众多元化的生育需求,消除生育、养育、教育后顾之忧,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让年轻人敢生育、愿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