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线
上帆书,听懂好书!
你是否也感到生活忙碌,无力摆脱?
你是否也想探寻轻松的秘诀,优化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正为这些问题所困
来听听樊登解读《轻松主义》的核心策略
作者 | 帆书 · 瑾山月
主播 | 帆书 · 晏娇
你有没有过这种困惑:
仿佛什么事越用力地去做,结果往往越是不尽人意。
熬夜加班赶方案,反而效率低下漏洞百出;天天盯着孩子做功课,成绩却毫无起色;
一刻不懈怠地奔忙,到最后也没能过上理想中的生活。
每每想到这些,心中不免懊恼万分。
曾经,我也笃信努力的力量,直到频频受挫后,才意识不是这么一回事。
就像英国作家格雷戈·麦吉沃恩在著作《轻松主义》中揭露的:
“努力并不是一种荣耀,过度的努力会适得其反。”
弦紧绷久了会断,人生也不能用力过猛。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是“努力的信徒”:
从小时候读书,到长大后工作,分秒必争力争上游。
无数个日夜,大家就这样苦苦撑着,期待努力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可等啊等,蒸啊熬,生活却始终没有带来我们想要的一切。
《轻松主义》中,作者就讲了一个很扎心的故事。
有个叫麦金尼斯的人,在一家金融公司上班,工作起来十分卖命。
他创造了每周80小时的工作量,超过了团队的所有人。
凭借这一点,他很快被提拔,之后就更拼,天天加班到凌晨。
他有句口头禅:“努力能解决一切问题。”
只可惜,事实远非如此,努力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令他陷入了困境。
尤其是金融风暴来临后,他被公司裁员,麦金尼斯彻底迷茫了。
自己到底错做了什么?凭什么和那些不努力的人一起被辞退?
想想曾经的付出,他倍感委屈,再看看眼下的困境,又满心愤懑。
可又能怎么样呢?能做的都做了,身心也到了疲惫的上限。
其实,生活中,有太多麦金尼斯这样的可怜人。
每天事项罗列几十项,从清晨忙到深夜,完全没有业余时间。
本以为这样就会收获大满贯的人生,结果却是努力一次次“失灵”。
究其根本,还在于我们从认识深处,对努力的预判本就是错的。
心理学家武志红也曾感慨,一切痛苦,都源于人紧绷的心。
人越是绷紧着过日子,就越容易陷入“越努力越失败”的困局。
其实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退一步,放轻松,慢慢来。
给自己一个缓冲,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很认可陈道明的一句话:
努力会让人变形啊,比如一扇门,你轻轻推开会很优雅,当你推不开,努力推开的时候,你就会变形。
所以有时候,要随着自己的境遇,去调整自己的状态,轻松一点去过人生。
我有位“卷王”朋友,就是如此。
他从小是学霸,一路从小县城考进985名校,又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公司。
他不敢放松一点,事事都想着争第一,付出再多也无所谓。
可拼着拼着,他身体就扛不住了,不到四十岁就患上严重的胃病,导致工作进行不了。
最后,他被单位强制休假,只能回家待着。
朋友虽有不甘,也决定听从医生建议休息一阵子。
之后半年,他切断与外界的联系,每天睡到自然醒。
一有空,就去爬爬山钓钓鱼,搞搞爱好陪陪家人。
他本以为自己废了,谁曾想一段时间后,竟满血复活。
不仅对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对生活也有了更大的热情。
格雷戈也认为:
“无尽的拼搏不能带来无尽的成功,人要努力也要休息。”
片刻的停歇,能帮我们梳理思路,给我们复盘的机会。
及时的休整,也能集聚能量,让人更有把握地做事。
大家都不是机器,需要时不时放松一下,才能补足精气神应对挑战。
1911年,有两支队伍进行比赛,看谁先抵达南极。
一支队伍的领队叫斯科特,他的策略是,只要天气允许就拼命猛走。
而另一支队伍的领队阿蒙森则与队友商定,每天只前进21公里。
结果,斯科特输得一塌糊涂,反而是阿蒙森创造了历史。
有人就此作出分析:
斯科特所用的是一种咬牙坚持的方法,就是一定要吃苦,要走到筋疲力尽。
而阿蒙森的办法不是玩命,而是让自己留有余量,这样才有前行的后劲。
人生不宜太用力,好生活也强求不来。
否则,人会生病,事会搞砸,努力也将白费。
放松休息,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目的是为了给我们节能。
也只有做到张弛有度,人才会有生存的韧性,不至于变得很脆弱。
在日子里顺流而下,不去吃没必要的苦,也不用太着急地赶路。
到最后你会发现,慢慢走也不会错过任何风景,只会活得愈发精彩。
NBA有个球员叫斯蒂芬·库里,投三分球非常准。
每次打球前,他都要干一件事,就是在赛场上乱投。
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进入最佳状态。
这种策略叫作:“进入到自己的区域——the zone”。
一旦进入the zone,人的顶级水平就能发挥出来。
那怎么才能在生活中进入自己的zone呢?
我从书里总结了以下几点,分享给大家。
① 专注做自己,开启节能模式
格雷戈认为,人不只要做正确的事,还要正确地做事。
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先做好自己,不要太在意外界。
就像书里对前文那个麦金尼斯的分析:
“他只会根据外界做出选择,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生活本就像一团乱麻,最是需要我们开启节能模式。
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也不要去迎合外界太多。
不攀比,过自己的小日子,不急躁,找准自己的节奏。
专注地做自己,能力就会聚焦,人很容易在心流中抵达深度放松。
② 告别延迟满足,学会及时享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似乎所有人都在倡议延迟满足。
小孩子要把棒棒糖留到第二天吃,大人要把爱好排在要事完成之后。
可真当享受的那一刻到来,最初的那份期待早已荡然无存。
格雷戈看来,在书里写道:
“轻松主义的一大核心要义,就是生活和娱乐并不是对立的。”
忙了一天工作,下班时小酒馆喝一杯,电影院看场电影;
带娃做家务的缝隙里,也可以抽个空出门走走散散心。
不要再给自己那么多条条框框。
喜欢的事,只要条件允许,想到了就去做。
想见的人,只要联系得上,就见面聊聊天。
你配得上一切快乐,完全不必为此内疚。
③ 忙里偷闲,适当地无所事事
除了及时享受,格雷戈还建议大家,一定要留出“无所事事”的时间。
比起单独找时间放松,这个办法算是“见缝插针”。
就于生活的细节处,琐事的缝隙间,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比如,上午工作两小时后,去喝杯咖啡,溜达溜达;
比如,周末找个半天,随心所欲地睡睡觉,玩玩手机;
再比如,等电梯等地铁的时候,听着歌闭目养神。
只要用心,你一定能找出时间小憩一下。
④ 少抱怨一句,多感恩一点
我们觉得累,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内心的负担太重。
生气、哀怨、憎恨、纠结……这些负面情绪很消磨人。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还得从“人生的两个圈”下手。
(图源网络,侵删)
先看第一个圈,中间区域是我们拥有的东西,外边的是我们匮乏的东西。
如果你只关注匮乏的东西,那么你根本就看不见自己所拥有的。
(图源网络,侵删)
再看第二个圈。
如果你能够盯着自己拥有的东西,经常感恩地说:“你看,我有地方住,吃得饱穿得暖,多幸运”,就会轻而易举地收获幸福感。
视角一转换,什么都不用做,我们就能令心态放松。
有个建议。
每天写“感恩日记”。
比如,通勤路上没堵车、午餐吃到了美味、许久不联络的朋友发来信息、被陌生人感动到等等。
真正的休息,是精神上不受力。真正的放松,是心态上的松弛。
有时候想想,生活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你想忙,就永远有要你忙的事。
每天一睁开眼,各种马不停蹄,人就不由自主地开始围着生活的磨盘打转。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日子就这样过去了。
但《轻松主义》有个观点很中肯。
那就是轻轻松松地过,去体验、去感受、去经历,更容易获得幸福。
生活这么累,别再为难自己,允许自己慢慢来,允许自己歇一歇。
人生无大事,越是忙碌,越要学会给自己松绑。
这才是会生活的样子。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 | 瑾山月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网络,侵删
点击下方图片,听樊老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