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简单,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
有人说人生复杂,要经历生老病死、要经历世事无常,一生不知道要经历多少泪水与痛苦,也不知道走过多少风雪和阴霾。
当生命的脚步每向前一步,人生就离终点也更近了一步,这是大自然永恒的规律,谁也无法避免。
正如接下来分享的苏轼的这首诗,短短56个字,写尽一个人的“老、病、死”,带给人无尽的感叹,也带给人智慧的启迪。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宋:苏轼《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这首诗写于熙宁七年(1074年)的五月,苏轼经过永乐,来到报本禅院看望寺中的长老——文长老(文及),听闻长老已经去世,内心感慨万分所写的一首悼亡诗。
永乐文长老,是苏轼的同乡,两人一生仅有两面之缘,熙宁五年(1072),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因公事来到永乐的报本禅院。
与院中的文长老第一次见面,两人一见如故,一番细谈过后,得知两人还都是眉山老乡,于是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苏轼有诗为证: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节选
第二次与文长老见面,是在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再一次因公经过永乐,于浓浓夜色中来到报本禅院,得知长老已经卧床不起,无法开堂讲禅。
于是苏轼又赠诗一首,表达自己的关心和对禅师的无限敬意。
愁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
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节选
待到第二年的五月,苏轼返回杭州的途中再次经过永乐,却没有想到此时的文长老却已经与世长辞,面对长老突然的离开,苏轼的内心倍感忧伤。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起笔第一句描绘两人初次相识时的情景,那个时候的你,人虽然老、虽然瘦,但是精神却很不错。
可是待到我这次回来,你却驾鹤西去,从此我们阴阳两隔,人间再也无法寻觅你的踪迹。
“初惊”、“旋觉”,两个词用得非常巧妙,写出相识时的美好,分离时的愕然,离开的速度让人不敢置信。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我三次经过禅院,长老的老、病、死我都一一看到了。
人的一生说起来不过生老病死四个字,而诗人除了长老的出生不曾得见,其余三件全落入眼底。
“去来今”,指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的变化只不过在弹指之间。
这一句非常地凝练,把人世的无常、人生的短暂表达得淋漓尽致。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诗人已经见过了太多的生死离别,眼中的眼泪已经流干了,但是我的心中还是难以忘怀和你的情谊。
我们之间不仅有知己之情,还有桑梓之谊,这一份友谊将长长久久地存在我的心中。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这一句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高僧圆泽,也作圆观。
据唐人袁郊的《甘泽谣》载,圆观与李源两人亲厚,两人约好圆观卒后十二年于杭州天竺寺相见,与之再续前缘。
12年之后,李源如约而至,时有一牧童唱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可见眼前的牧童是圆观转世,与李源再次相识,这份延续前世今生的友谊让人非常感动。
葛洪:是东晋朝的道教家和炼丹家,世称小仙翁。
我想回到杭州那钱塘江畔去寻找圆泽,神仙葛洪已经在那里等候到秋深之时。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的思念,也想与他再续前缘,另外从侧面表达对文长老高深道行的赞美之情。
正是因为生命短暂,所以我们才要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生命中的一点一滴的时光,认真地活在当下,方才不算辜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