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孩子拖延不自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唤醒孩子的自律力?
吉米阳光
2024-09-04 14:45:26

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自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引领他们走向成功与幸福。然而,这盏明灯并非自然而然地点亮,它需要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支撑,其中,归属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美国著名育儿专家简·尼尔森在其畅销书《正面管教》中深刻剖析了归属感对孩子行为模式及自律习惯形成的深远影响,为我们揭示了这一情感力量的神奇之处。

归属感:心灵的港湾

归属感,简而言之,就是个体感受到自己是某个群体或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接纳、被重视、被爱的感觉。对于孩子而言,家庭是他们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归属地。在这里,他们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建立信任,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当孩子的归属感得到满足时,他们会感到安全、自信,更愿意遵循家庭和社会的规则,展现出良好的自律行为。

睡前争斗:归属感缺失的缩影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到的睡前争斗现象,是归属感缺失的一个典型表现。孩子们在即将进入梦乡之际,却突然变得异常活跃,不断提出各种要求,甚至故意拖延时间,不愿入睡。这背后的心理动因,往往是对即将被“抛弃”的恐惧和对归属感的渴望。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试图延长与父母共处的时光,以确认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和价值。#热NOW开学季#

如果父母此时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用温柔的话语和温暖的拥抱告诉他们:“我们很享受与你在一起的每一刻”,那么孩子的归属感将得到极大的满足,他们自然会放下心中的不安,安心入睡。这种简单的情感交流,不仅能够缓解孩子的睡前焦虑,还能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自律习惯,让他们学会如何自我管理,如何适应生活的节奏。#创作挑战赛五期#

归属感缺失:偏差行为的温床

简·尼尔森进一步指出,当孩子的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很可能会采取一系列偏差行为来寻求关注、争夺权力、实施报复或自我放逐。这些行为看似无理取闹,实则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呼唤爱、呼唤关注、呼唤归属感。

  • 引起注意:孩子可能会通过大喊大叫、故意捣蛋等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希望父母能够多关注自己一些。
  • 权力斗争:面对父母的管教和要求,孩子可能会选择反抗,拒绝合作,以此来争夺自己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和地位。
  • 报复心理:当感到被忽视或伤害时,孩子可能会采取报复行为,比如故意破坏物品、对家人冷漠等,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 自我放逐:长期感受不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孩子,可能会逐渐放弃努力,变得消极颓废,认为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得到认可和爱。

这些偏差行为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还会破坏家庭的和谐氛围,让教养变得异常艰难。

生活中的实例:归属感的力量

让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更直观地感受归属感对孩子自律习惯的影响。

小杰是一个十岁的男孩,他聪明伶俐,但总是拖拖拉拉,不愿意按时完成作业和家务。每当父母催促他时,他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脱,甚至有时还会发脾气。这让小杰的父母非常头疼,他们尝试过各种方法,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直到有一天,小杰的妈妈开始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归属感上。她回忆起自己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小杰,即使在一起时也是匆匆忙忙,很少真正倾听他的想法和感受。于是,她决定改变策略,开始更加关注小杰的内心世界,尝试与他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她会在每天晚饭后抽出一段时间,与小杰一起阅读、玩游戏或者聊天,分享彼此的快乐和烦恼。她还会鼓励小杰参与家庭决策,让他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渐渐地,小杰变得开朗了许多,他不再抗拒做作业和家务,反而会主动提出帮忙。他的自律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不再需要父母的反复催促。

这个转变让小杰的父母深感欣慰,他们意识到归属感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它不仅能够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还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

结语:让爱成为自律的源泉

综上所述,归属感是孩子养成自律习惯的重要基石。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和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他们会更加珍惜这份归属感,更加愿意遵循规则、承担责任、追求卓越。因此,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成长环境。让我们用爱去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归属感成为他们自律习惯的隐形推手,引领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