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形式主义’批判:种菜基地为何沦为拍照打卡点?
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使命,对塑造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意义深远。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学校设立的劳动教育种菜基地,却逐渐偏离了教育初衷,沦为师生拍照打卡的 “秀场”。这种劳动教育的 “形式主义” 怪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与批判。
种菜基地沦为拍照打卡点的现状
走进不少学校的劳动教育种菜基地,映入眼帘的场景令人唏嘘。原本应是学生辛勤劳作、播种希望的土地,如今杂草丛生,农具闲置一旁。每逢劳动教育活动日,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下,整齐列队来到基地,穿上统一的劳动服装,手持农具,摆出各种姿势拍照留念。照片中的他们笑容灿烂,一派积极劳动的模样,可拍照结束后,学生们便迅速离开,基地又恢复了冷清。更有甚者,一些学校为了迎接上级检查或展示劳动教育成果,提前聘请专业人员打理菜地,在检查当天安排学生象征性地松土、浇水,拍完照后一切照旧。这种 “摆拍式”“应付式” 的劳动教育,让种菜基地失去了其应有的育人价值,成为了徒有其表的 “形象工程”。
劳动教育 “形式主义” 背后的深层原因
教育理念的偏差是导致劳动教育 “形式主义” 的重要根源。部分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将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体力劳动,忽视了其蕴含的思想教育、品德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内涵。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认为劳动教育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对提高成绩没有直接帮助,因此将劳动教育边缘化。即便设立了种菜基地,也只是为了响应政策要求,完成任务指标,而没有真正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实施。
师资力量的匮乏也制约了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劳动教育需要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包括农业知识、劳动技能、安全知识等方面的教学。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些教师本身教学任务繁重,缺乏劳动教育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劳动指导。在组织劳动教育活动时,只能简单地安排学生进行一些重复性的体力劳动,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此外,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也是劳动教育 “形式主义” 盛行的助推器。当前,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评价主要侧重于活动的开展次数、参与人数、场地设施等表面指标,而对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如学生劳动观念的转变、劳动技能的提升、劳动习惯的养成等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评价方式,使得学校为了追求良好的评价结果,将精力放在打造 “漂亮” 的劳动教育活动上,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同时,家长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担心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教育的 “形式主义” 倾向。
劳动教育 “形式主义” 的危害
劳动教育的 “形式主义” 严重损害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种菜基地沦为拍照打卡点,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难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他们无法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缺乏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热爱,也无法培养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长期接受这种 “形式主义” 的劳动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不到锻炼,动手能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从教育整体来看,劳动教育 “形式主义” 破坏了教育生态的平衡。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辅相成。当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导致教育的片面发展。同时,这种 “形式主义” 风气也会蔓延到其他教育领域,影响整个教育系统的风气,削弱教育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劳动教育 “形式主义” 的泛滥,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让劳动教育回归本质,发挥其育人功能,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学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门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引导学校真正重视劳动教育。只有打破 “形式主义” 的桎梏,才能让种菜基地重新焕发生机,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坚实基石,培养出具有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