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实实在在做数字经济或者研究数字工具的同志都知道,大屏幕绝不是数字经济的标配,数字化做的是终端,是场景,是传感器。而把数字经济理解为大屏的做法,就是实实在在的形式主义,是别有用心的打着数字经济的旗号行取悦上级之实。去年冬天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北方某地把大屏幕立到了大田里,批评很多地方的“大数据中心”成了“电子垃圾”,这些现象无疑反映出所谓的“数字经济”被做成了领导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
无独有偶,这两天内蒙古住建厅的大屏幕又出名了,成了网络热点。中纪委出手不凡,点名批评内蒙古住建厅斥资千万建设的48块数字大屏,成了应付领导考察的摆设,平时基本处于关机状态。看来把大屏作为发展数字经济或者所谓“数智城市”的标配和成果,已经在很多地方成了现实存在,有必要拿出来讨论一下,理清楚数字经济或“数智治理”的内容和基础到底该是什么,来以正视听。
在不少地方的“大数据中心”或者“XX指挥中心”,大屏幕都是“当之无愧”的硬核一号内容,楼高、房新、屏大,却没有什么内容能够展示。仔细分析一下,绝大多数工作都可以简单的几句话讲清楚,不需要长篇大论,紧急的时候还得严格控制内容,以适应应急的需要;像讲PPT一样弄个大屏幕,实在是没有多大的必要。
但是如果有向上展示或者说“炫耀”的需求,那就得另当别论。很多时候,大屏都是“形式主义”的直接产物和必然结果。比如某人爱搞“现场观摩”,下级可能就会为了逢迎其“喜排场”之心,不顾财力约束和纪律限制,搞大场面、建大屏幕。无论搞多少屏幕和多大屏幕,最终还是要服务“人”和“事”的,忘掉“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屏幕搞的再大,最后也脱离不了形式主义的“歪门邪道”。
要做到为人民服务,就得建立与群众的直接链接,不能只在大楼里建大屏,与服务群众的方式来讲,再好的屏幕都比不过群众人手一部的手机。通过群众的手机问政,可以精准的定位群众的喜好和需求,可以精准掌握区域内群众消费能力和消费量,还可以把基层干部的工作行为甚至个人的为人和作风在手机屏幕上分析和显示出来,有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再加上互联网的全面、精准和效率,施政效果怎么能够不让人眼前一亮?
建立为人民服务的数字化通道,首先要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要精准服务群众而不是“一切围绕领导喜好”。要精准服务群众,就得有让群众直接接触和评价的基层服务和政务服务机制,而不是简单的政务功能的所谓“智能化”处理,把自己的工作需要当作群众的需求,无异于数字时代的“刻舟求剑”。
把群众观点和群众利益立在头里,“大屏幕”项目早就可以休矣。
更多“王县长聊振兴”之打造数字孪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经验与观点,在顶端新闻搜索“王洪涛数字化视点”,共同打造民联网的城乡一体化数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