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夏商周时期的农具:农业文明发展的见证
传承文化
2024-11-22 10:07:27
   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农具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发展。夏商周时期,作为华夏文明早期的重要阶段,其农具的种类、特点及发展状况,不仅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水平,更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状况的生动写照。从远古传承而来的农具在这一时期不断革新,同时又为后世农具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串联起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璀璨星河。
 
最早的整地农具斧与锛:从多功能到分工演变
 

在原始农业阶段,整地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而斧与锛在早期农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不仅是重要的生产工具,数量众多且用途广泛,既可用作武器抵御野兽,又能助力砍伐森林、加工木材等。在火耕和耜耕农业时期,开垦荒地时,石斧、石锛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开辟耕地的重要农具,人们依靠它们砍斫地面森林、树根,石锛甚至还能用于掘土翻地。
 

不过,随着商周时期农业的进步,脱离了刀耕火种阶段,砍伐森林不再是农耕的主要任务,斧、锛在农耕作业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但在手工业领域却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早期石斧是直接手握使用,后来发展为装柄使用,功效得以提升;石锛一般安装在木柄上使用,且其刃口与木柄的安装方向和斧不同,功能上也有劈与斫的区分。而且,各地出土资料显示,斧、锛还有多种安装方法,如套入木柄前端槽孔并用绳索加固等,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在工具使用上不断探索、改进的智慧。
 

最早的挖土工具耒与耜:长久传承与不断改良
 
耒和耜作为古老的挖土工具,有着独特的发展脉络。耒源于采集经济时期的尖木棍,最初下端为尖锥式,后安横木便于脚踏,入土更容易,还从单尖演变为双尖,其刃部发展成扁平板状刃后就成为耜。早期的耒、耜都是木质,虽不易保存,但在多地新石器时代遗址都能发现它们使用过的痕迹或出土实物。
 

由于木耜刃部易磨损,后来出现了用动物肩胛骨或石头制作耜刃并绑在木柄上的骨耜、石耜,提高了挖土功效。耒、耜使用年代长久,商周时期仍是挖土主要工具,战国时依旧发挥重要作用,甚至还在齿端套上金属套刃,变得更加坚固耐用,工作效率倍增。即便到了汉代,犁耕普及后,耒、耜也未绝迹,直到三国以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后代文献提到的耒耜多作为农具泛称出现,可见其在农业发展历程中的深远影响。
 
商代出现的铲与锸:功能相似却各有发展
 

铲和锸都是直插式的整地农具,二者有着紧密联系。最早的铲是木制的,之后石铲、骨铲等陆续出现,商周时期则有了青铜铲,其肩部中央有銎可直接插柄使用。春秋时铁铲出现并在战国时更为普遍,形式多样,到汉代基本定型,历经宋元等时期一直是主要的挖土工具之一。
 
锸最早也是木制,在刃端加上金属套刃后成为独立的农具,它在商代新出现,发展于战国,盛行于汉代,一直沿用到南北朝以后。商周时期多为凹字形青铜锸,春秋时铜锸形式多样,战国后改用铁锸,在汉代兴修水利等取土作业中发挥重大作用。虽然隋唐以后锸出土实物减少,但在南方一些农村至今仍保留着古代铁锸的原始形状,体现了农具传承的顽强生命力。
 
商代发明的桔槔:巧妙省力的灌溉机械
 
桔槔的出现,为古代灌溉带来了极大便利。它相当于一个普通杠杆,通过横杆中间悬吊,一端连接汲器,一端绑着重石,利用杠杆原理实现汲水时主要向下用力,借助人的体重减轻提水疲劳,是古代社会重要的灌溉机械。桔槔最早出现在商代,春秋时期已相当普遍,延续使用了几千年,最早文字记载于《墨子·备城门》中称作“颉皋”,在经济发达地区应用广泛,在我国古代灌溉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商代开始使用铜犁:开启犁耕发展新篇
 
犁作为重要的整地农具,虽然产生历史较晚,但意义重大。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石犁,不过当时结构尚不完善且未普遍使用,却已具备农机具的基本要素。到商代,出现了金属犁铧,江西新干县商墓出土的青铜犁铧,形制上和后代铁犁铧相似,虽不清楚犁架结构,但为后来铁犁的使用开辟了道路,在中国农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推动了耕地作业方式的逐步变革。
 
周初使用的辘轳:经久不衰的汲水装置
 
辘轳作为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同样源于杠杆原理演变而来。早在周初就已被发明,由井架、摇转的轴、绳索和水桶构成,摇动手柄即可实现水桶起落提水。春秋时期开始流行,它与农业灌溉紧密结合,应用时间长久,虽历经改进但大体保持原形,即便在现代,在一些缺水地区或山区深井提水时仍在发挥作用,甚至在其他工业方面也有应用,足见其设计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青铜农具的考评:多因素影响下的发展态势
 
青铜农具是古代农具演进中的重要环节,其出现与青铜冶铸技术发展相关。然而,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并不发达,虽有制作和使用,但远未取代非金属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的统治地位。考古出土的青铜农具实物数量相较于非金属同类器具少之又少,而且部分青铜土作工具还常用于土建作业,甚至有些属于礼仪用器。
 

青铜农具未大量发展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青铜资源稀少、冶铸技术复杂,且掌握在统治者手中,青铜多用于铸造礼乐器具、兵器及车马器等,统治者靠增加劳动力等方式发展农业,而非大量制造农具;另一方面,先进生产工具往往先应用于手工业和土木建筑,然后才向农业扩展,这从商周时期青铜手工业工具在种类和数量上远超农具就能看出。同时,地域差异也影响青铜农具的发展,南方地区因青铜资源丰富,其青铜农具制作和使用比北方更为发达,也体现了资源与文化等因素对农具发展的综合影响。
 

夏商周时期的农具,见证了那个时代农业生产的艰辛与智慧,它们在不断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过程中演变、革新。从斧与锛到耒耜,从铲与锸到桔槔、铜犁、辘轳,再到青铜农具整体的发展态势,每一种农具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状况。它们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工具,更是华夏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纽带,为后世农具的高度发达和农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铭记,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与勤劳精神,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农业文明。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