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除了打,我还能怎么教育孩子?
产后护理说
2024-09-17 16:53:33
#创作挑战赛五期#家庭中应存在一个说话有分量、具威严的人,同时家庭成员在孩子教育方面要达成一致。通常,人们认为严厉或常体罚孩子的家长会让孩子心生畏惧,但事实并非如此。孩子可能只是躲避或回避,内心并不服气,甚至处于默默对抗的状态,随着孩子长大,这种情况会更难处理。


previewImag


威严感的建立源于家长在日常生活小事中的积累,而丧失威严往往是因为让孩子感到失望。我自己的孩子是我带大的,他和我很亲近。当他知道有些事不能做时,会观察我的脸色,怕我却不怕他爸爸,而我并不打骂他。他很调皮,有时让我们头疼不已。每当他惹我生气,我会先让自己冷静,因为生气时不适合管教孩子。

我生气时不会避开孩子,他能从我的表情、语调中察觉我的情绪,有时我会直接告诉他:“你这样做,妈妈很生气。” 当我决定管教他时,会先排除他不舒服或极度疲劳的情况,选好时机并做好心理准备,这样即使他哭闹或反抗,我也能保持平静。比如,曾经为了让他捡起扔在地上的餐具,我花了两个多小时,他跑掉我就把他抱回原地,直到他捡起为止。

他哭的时候我会陪着他,但不说话(我跟他说:可以哭,但哭的时候不要说话,说话的时候就不要哭,因为边哭边说妈妈听不清楚)。当他说:“我哭好了,妈妈你说话呀。” 这时我会温和而坚定地重复:“妈妈很爱你,请你把扔到地上的餐具捡起来。”


孩子不怕他爸爸,是因为爸爸喜欢逗孩子。有一次,他爸爸中途从办公室回来拿东西,对孩子说:“爸爸带你去坐公交车。” 孩子很兴奋。可过了一会儿,他爸爸一个人出门了,完全没再提坐公交车的事。孩子非常失望,而他爸爸却没察觉到。我问他爸爸的时候,他爸爸还很惊讶地看了我一眼,意思是他只是随便说说。孩子眼里含着泪水,我就说:“现在妈妈带你坐公交车,爸爸有事要赶时间。”


previewImag


虽然孩子还小,听不懂长篇大道理,但我一直做到言出必行,从他出生起就是这样,我不会把承诺当玩笑。所以当我严肃地制止他做某件事时,他能立刻明白我是认真的。夫妻或其他家庭成员在管教孩子上有分歧是正常的,但在管教时最终要达成共识:心平气和地沟通、多动脑筋、共同想办法,而不是互相指责抱怨。标准不统一,一个管一个护,这是大忌,而且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讨论。


《论语》中对言出必行等细节在建立威严感方面的神奇作用有很好的诠释:“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意思是君子在别人看来仿佛会有三种变化:远看他的样子觉得庄严可怕,靠近他又觉得和蔼可亲,听他说话又觉得理性严厉。


家长要示范并与孩子共同建立规则


在孩子小时候,示范特别有用。不仅要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还要告诉他正确或可行的做法。比如,孩子一岁多的时候,他抬手要打小朋友,家长可以在旁边说:“宝宝是想和小朋友打招呼吗?” 然后握住他的手做个 Hello 的手势,友好地说:“我们一起玩可以吗?” 或者 “我和你交换玩具可以吗?” 当孩子要摘花摘草时,把 “不要” 换成 “轻轻摸一下,花草是有生命的,它的叶子凉凉的……” 你会发现,孩子的动作会有所改变。


很多小细节构成了不打骂、不说教的教育方式,即多用示范和引导,而不是气急败坏地阻止。当孩子表现好时,真诚、具体地表扬他,这能强化良好行为。孩子在场时,和朋友聊天时提到他很友好、会和小朋友一起玩、遇到矛盾会想办法协调等生动的生活例子,这是有意的积极暗示。还有一种消退法,感兴趣的家长可以从书中获取相关知识,因为书籍能给我们带来灵感和启发,在生活中要根据不同的人、时间、地点灵活运用。


孩子两岁或两岁半以后,就可以一起参与制定规则了。规则不是家长单方面制定的,而是孩子也认可的。比如,你说:“准备一下,我们该去做某事了。” 孩子说:“我不去!我还要玩玩具。” 你可以说:“好的,再玩五分钟可以吗?” 他说:“可以。” 你设置一个闹钟,时间一到,你就说:“时间到了。” 然后自己率先行动,态度温和、平静,这样就能掌控局面。如果孩子耍赖,你可以说:“这是我们约定好的,我们要说话算数。” 如果他开始哭闹,你说:“如果你哭出来感觉好一些,我在这里陪你,等你哭完告诉妈妈。”


对于四岁的孩子,家长可以和他交流:1. 为什么打小朋友?了解他的想法或事情经过,但不是为了评判(有时候孩子的答案可能出人意料,比如他觉得被打小朋友的反应很有趣,这时你可以引导他用更好的方法和小朋友互动;他喜欢看衣服上的脏手印,这时你可以准备几张大白纸和颜料,让他尽情发挥……);2. 下次遇到类似情况,除了打小朋友,还可以用哪些更好的方法?3. 打小朋友是不被允许的,如果再犯该怎么办?


然后,家长要分阶段重点关注。某天孩子能和小朋友愉快地玩很久且没有冲突,或者有冲突时能控制自己,家长观察到后要及时表扬他的进步,比如 “爸爸看到你虽然很生气,但还是控制了自己的脾气,你能做到这样,真了不起。”


如果孩子做不到,可以执行约定好的惩罚,比如取消当天他喜欢的酸奶或动画片。也可以用奖励的方法鼓励他的克制行为,比如集够 10 个小印花(每天不和小朋友发生肢体冲突可获得一枚),就可以去一次游乐场、吃一顿披萨或者做他特别想做的事。无论是惩罚还是奖励,使用前都要慎重,而且日常生活中不要随意更改规则或者讲条件。


previewImag


教育需要耐心和坚持,让孩子承担行为后果


学习规则需要长期的耐心和坚持。原则性的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例外,并且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比如,孩子打了别人,无论对方家长或孩子的反应如何,你都应该领着孩子道歉(家长蹲下),让孩子看着对方的眼睛,用清晰的声音说出来。大人自己要非常诚恳,是真心向对方孩子道歉,而不是敷衍,更不是做给对方家长看的。如果孩子情绪激动,可以给他一些时间冷静,比如让他在某个地方站几分钟,直到他愿意平静沟通。如果孩子弄坏了对方的东西,要主动进行赔偿(比如给对方孩子买一件新衣服)。赔偿和道歉时,孩子要全程参与,这个仪式的重要意义在于教育自家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在一些事情上,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年龄段,取得对方家长、家人或第三方人士的配合。比如,我要求孩子在有机动车经过的地方必须和大人牵手,当他想挣脱我在停车场乱跑时,我示意保安上前制止他(可以制止,但不要恐吓或要挟),这样一两次就比家长自己大声喊叫有效得多。


一方面不能溺爱孩子,另一方面也不能提出不当要求或进行不当惩罚。可以参考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0 - 5 岁》了解孩子认知发展阶段。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孩子的生理需求而惩罚他,比如可以罚他没有甜点吃,但不能罚他不吃饭,除非他是在吃饭时故意捣乱而被抱下餐桌。


同时,家长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期望今天示范或努力一次,孩子就学会了。规则的学习可能会反复,教育是长期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让孩子逐渐内化和引导,而不是震慑或压制。有时候,孩子就是想看你失控,试探你的底线,挑战规则,而你的所有反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都是对他的示范和教育。通过一件又一件小事,你们互相了解,只有用心相处,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家长要善于变通,创造高质量亲子时光


对于一些非原则性、不伤害他人感情和权益的小事,可以宽松处理。想要孩子既爱你又佩服你,你要先成为孩子信任和喜爱的人,像孩子一样思考,像孩子一样陪他尽情玩耍。我家孩子有时这也不愿意那也不愿意,专门找茬,这时我会说:“哎呀,某某(他的大名)心情不好,需要自己静静。某某(他的小名),我们一起去做什么吧。” 孩子会觉得很新奇,有时就顺着台阶下了。有时他不肯进房间睡觉,我会说:“让小枕头当我的孩子吧。” 然后压低声音开始讲睡前故事,还可以利用绘本中的故事,比如孩子刷牙不认真,我就搬出《牙齿大街里的新鲜事》中的人物说:“嘘,什么声音,是不是哈克在用锤子凿牙啊……”


淘气是孩子的天性,有时也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方式。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平时要重视并满足他的自主性(这是生命自带的成长力之一,家长照顾过细、管得过严往往会在萌芽期就扼杀这种自主性)。孩子过于淘气时,要看看是不是最近活动质量不高、精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机会太少,还是身体不舒服或者受到了什么刺激。有时让孩子好好睡一觉,情况就会好转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