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我的家乡在河南 | 延津文昌庙的故事
旅行者说文史
2024-11-26 10:46:58

在早年间,在延津县东南僧固乡梁僧固村西南之地,通往古都汴梁城的官道北沿之处,赫然矗立着一座充满了古色古香韵味的庙宇,这座庙宇便是延津文昌庙。据延津史料所记载,延津文昌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在明万历、清雍正、乾隆年间均曾有过重修。#我的家乡在河南#

文昌庙所供奉的文昌帝君,乃是由蜀人张育和亚子两位人物融合而成的神祇。据闻,唐玄宗在逃亡至蜀地之际,将士们因水土不服而相继病倒。唐玄宗心急如焚,于夜间梦得张亚子所提供的治病药方一剂,从而治愈了大军。唐王因此加封张亚子为“左丞相”、“济顺王”,并以万乘之尊向张亚子行叩拜之礼。自此以后,张亚子声名鹊起,被世人尊崇到与孔子齐名的高度,故而世间有“北孔子,南文昌”的说法。在元代宗时期,朝廷正式将张亚子加封为“文昌帝君”,至此,张亚子化身为掌管文运功名的神灵。

延津文昌庙鼎盛时期,拥有庙地一百二十余亩,庙中道士多达二十余人。文昌庙整体建筑呈坐北朝南的格局,庙门上写书着“文昌庙”三个大字,字大如斗,浑厚有力,但不知何人所题。步入庙内,但见左右设有两门,两门外有草屋三间,牛马六匹,系庙中道士出行代步或耕田之用。拾级而上,越过二门,可见有东、西厢房各六间,东厢大厅设有两间厨房。

三间主殿为砖木构造,高度约在五米之上,深度达九米,斗拱高耸,飞檐翘起,五脊六兽,气势磅礴。主殿之中,文昌帝君位居中央,左侧为魁星,右侧乃太上老君。在明嘉靖年间,延津周詠的胞弟周谠修缮完文昌庙后,周詠的画像也被供奉在文昌庙内。周詠乃是明朝中期声名卓著的政治家与军事家,曾官至辽东巡抚、兵部侍郎、蓟辽总督、兵部侍郎兼都察院都御史,是延津籍官职最高的武官。每逢科举开考之际,延津的学子都会聚集于此,一同拜谒文昌帝君的神像以及周詠的画像。

自中清以后,国家事务萎靡不振,政治污浊不堪,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延津文昌庙因疏于修护,逐步走向衰败,待到建国初期,延津文昌庙仅余一片荒芜废墟。

九十年代初,梁僧固村的后生梁洪社在少年时期便踏上了学道之路。他敏锐地感知到,自己所生活的村子里那座已然消失不见的文昌庙,并非只是一座普通的庙宇,它同样承载着延津这片土地源远流长、深厚凝重的历史,以及璀璨绚烂的文化底蕴。他站立在那片废墟之上,脚下的每一块破碎的砖瓦,仿佛都具有了生命,似乎在向他娓娓诉说着过去那些或辉煌、或沧桑的故事。面对此情此景,梁洪社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凭借自己那看似微薄的力量,去勇敢地承担起重修文昌庙这一艰巨而又意义非凡的使命。

然而,眼前这片土地之上,仅仅存在着数个残缺不全、破败不堪的碎瓦,这真的就是曾经香火旺盛、庄严肃穆的文昌庙的遗址所在吗?面对如此景象,梁洪社的内心再度被深深的疑惑所占据,又一次陷入了无尽且深沉的追问之中。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僧固乡军寨村周平云的突然到来,给正在进行的重修文昌庙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契机和希望。周平云系延津周詠的第十一世玄孙。延津文昌庙败落后,供奉于文昌庙里的周詠画像辗转传又回到了周氏族人手中。大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传到了延津县通村周平均手中,周平云就是周平均的胞妹。

周平云告诉梁洪社说,她曾两次梦到文昌帝君点唤说:“五里堡中无旧殿,百年往事忆流年;卫辉府属延津县,僧固荒草古井眠。古井碑身一米五,身宽六十记从前;座朝西南顶朝北,史册镌铭岁月篇。”按梦境所云,文昌庙遗址的古井里有块石碑,但这眼古井的位置在哪,梁洪社也不知道。他问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老人们也都说不清。

直到一九九四年春,梁洪社决定在文昌庙遗址挖掘。他雇佣了三十多人,整整挖了七天,终于找到了古井,并挖出了古井里的石碑。根据对碑文的解读,此碑是乾隆年间重建文昌庙时所刻。这时候,赶来看热闹的老人们也依稀想起,小时候曾见过此碑,但不知是何处之碑,破四旧的时候当作了水井的井台。八十年代以后,村里压水井普及后,水井被废弃,最终被填平,石碑应是那个时候被埋到了水井里。

今天的延津文昌庙即在这原址之上得以重修的。重修后的文昌庙由山门、主殿、东西配殿构成,里面供奉着文昌帝君、太上老君、孔圣先师、魁星等神祇。如今的延津文昌庙已然成为延津县声名远扬的道教道场,每逢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辰之日以及高考前夕,文昌庙皆会举行盛大的公益祈福道场,周边的信男善女纷至沓来,热闹非凡。

而那块充满着神秘色彩的乾隆年间重修碑,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已经顺利地被批准为延津县重点保护文物。如今,它再度被树立在文昌庙主殿的过廊之中,安静而庄重地矗立着,仿若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地向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