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探寻中华文脉之杜甫
传承文化
2024-08-22 06:50:30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家庭,自幼便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与才情。他饱读诗书,勤奋好学,年少时的生活还算优渥,这让他有机会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年时期的杜甫,满怀豪情壮志,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各方友人,其诗作也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与对生活的热爱,如那首《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展现了他的雄心与抱负,此时的他,仿佛站在人生的高峰,俯瞰着世间的一切,充满了无限的自信与豪情。
 

然而,命运的转折却悄然来临。杜甫怀揣着报国之志,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却遭遇了重重挫折,多次落第。在长安的日子里,他生活困苦,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看尽了达官贵人的脸色,尝尽了人间的冷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几句出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诗句,真实地描绘了他当时的落魄与无奈。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不断向朝廷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
 

安史之乱的爆发,更是让杜甫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他目睹了国家的破碎、百姓的流离失所,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悲愤。“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春望》中,他用细腻而深刻的笔触,记录下了那个动荡时代的景象,以及自己内心的忧愁与思念。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战乱现实、表达人民疾苦的诗作,如《三吏》《三别》等。他自己也在战乱中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甚至一度陷入饥饿与贫困之中,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而在大历二年(767 年)秋天,杜甫流落在夔州,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面对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他心中百感交集,奋笔写下了被后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从细处选择了凄紧的秋风、高远的青天、悲凉的猿声、清凉的江水、白如玉的沙滩、回旋低飞的群鸟等六组景物,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冷清凄凉、孤独寂寞的江边画面,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景色,落叶无边而下,江水奔腾不息,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从“萧萧”和“滚滚”中,仿佛能看到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胸中壮志难酬的苦痛。“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前四句蕴含的感情进一步爆发,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同时对沦落他乡不胜感伤,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国伤时的惆怅表现得富有层次性和立体感。最后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坦言自己白发日多,疾病缠身的境遇,给全诗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也将他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的晚年,生活依旧凄凉。他疾病缠身,贫困交加,但他依然坚持创作,用诗歌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国家的忧虑。最终,他在一艘小船上结束了自己悲壮的一生。
 
杜甫虽然离开了,但他的诗歌却永远流传了下来。他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人民的苦难;他的精神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他的一生是悲壮的,充满了挫折与苦难;但他的一生也是辉煌的,他用自己的诗歌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