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美学好物
寻觅非遗良品,融入品质生活
打造有温度、有文化底蕴、有家国情怀的生活方式
跟着非遗去旅行——年度风云榜全国百强榜单
峨眉扎染传承人王永清
王永清,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扎染代表性传承人,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产品设计专业负责人,四川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手工印染》负责人。先后被评为“乐山工匠”、乐山市文联首届“推优工程”优秀文艺家、乐山市非遗年度人物和乐山市群艺网络年度影响力人物。被学习强国、中国网、央视频、中华网、中华魂网、四川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近百次。
王永清长期致力于峨眉扎染传统技艺的发堀、整理、恢复、传播传承工作,并作为申报人将其逐级申报为县、市、省级非遗项目。王永清在熟练掌握传统技法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杯”铜奖,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等国家、省、市级20多个奖项,出版了个人扎染作品集《竞将红缬染轻纱》。
王永清利用非遗传承人和大学教师双重身份,在乐山师范学院开设《手工印染》课程,将峨眉扎染纳入大学教育体系,使大学校园成为非遗传承的阵地,学生成为非遗传承人和传播者。由于在思政育人、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等方面成效突出,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和校级课程思政课程,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建立了“由染而生”大学生非遗传播志愿者团队,面向社会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等公益活动,获省志愿者大赛三等奖。
2019年起,王永清将乡村闲置房屋打造成为集峨眉扎染技艺研究、文创产品研发和研学体验为一体的峨眉扎染工坊。践行非遗融合发展,与省内外多家研学旅游企业、酒店、学校、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有5000多人到工坊参与体验。工坊被评为峨眉扎染传统技艺传承基地、乐山市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乐山市十大非遗传承基地、乐山师范学院美育基地、成都理工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和四川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手工印染》实践基地。
峨眉扎染传统技艺介绍
峨眉扎染传统技艺是指长期存在于峨眉城乡并辐射到周边区县,以棉、麻、丝绸为染织物,以中药材黄莲、黄柏、栀子、蓼蓝等植物为染料,通过扎结使织物局部防染而产生图形的民间印染技艺。峨眉扎染是古代四川扎染“蜀缬”的重要分支,沿南方丝绸之路传到峨眉,是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技能,广泛用于纺织面料的染色、染花等日常需要。十九世纪中叶进入鼎盛,与自贡扎染并称“蜀缬”姐妹花,上世纪中期曾濒临消亡。1993年起,王永清开始进行峨眉扎染的恢复工作,并于2023年将其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峨眉扎染传统技艺在当代的文化价值:1、峨眉扎染制品采用主题式的图案,构图端庄大气,针法独特,扎缝细腻,纹样清新秀丽,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峨眉扎染传统技艺利用植物的花、果、叶、茎、皮、种子作为染料,采用鲜叶染、媒染和还原染等染色方法,形成较成熟系统的染料提取工艺,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3、峨眉扎染的原材料来自于植物或生活废弃物,染后的残渣可降解,具有环保价值。4、峨眉扎染技艺体验感强,能激发体验者的学习热情。扎染制品效果惊艳,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能满足个性化审美需求,在文旅融合中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扎染制作适合农村妇女居家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游客可以体验的内容介绍
1、体验环境:峨眉扎染工坊由四川省省级非遗峨眉扎染代表性传承人打造和主理,占地1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主体场所是有100多年历史的四合院,保存完好,陈列了反映当地农耕、纺织文化的老物件,是川西民居建筑和民俗生活的历史见证。工坊分为体验区、展示区和植物染料种植区,让体验者能从原材料开始沉浸式体验扎染文化。
2、体验课程打造:峨眉扎染工坊充分挖掘峨眉扎染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环保价值和科学价值,打造了一系列适合全年龄段不同受众的扎染研学课程,开展大中小学研学、亲子游、单位团建、成人扎染技艺专项培训等项目。体验时长半天到7天不等,体验内容主要包括峨眉扎染的文化历史、植物染料的提取制作工艺、扎染的基本技法和工艺流程以及亲手制作扎染作品。工坊还开设了蜡染、型染、拓染、转印染、蓝晒等配套课程,能让游客全方位体验手工印染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遗体验地点、全国旅行打卡地: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苏稽镇永和村刘坝2组(峨眉河田园风光走廊)30-31号
树立行业榜样 提升企业形象
扩大产品知名度 年度人物影响力
非遗体验地 旅游打卡点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中国民协“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课题组)
——END——
关于我们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联系我们:010-56883097
13810295118(微信同号)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