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以数字出版为引擎 加快发展出版业新质生产力》
豫荐好书
2024-09-23 19:41:00

9月21日,第14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主论坛在海南海口举办。本次论坛以国际化、专业化和产业化为特色,聚焦推动出版单位做强数字出版、巩固数字时代出版主阵地,加强数字出版发展方面的内容建设、技术研发应用、模式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重点问题展开。来自国内外出版界、企业界的多位代表先后发表演讲,展开一场场思维碰撞。本报将持续深入报道主论坛各位嘉宾的发言内容,为业界提供有益借鉴。

其中,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庆作了《以数字出版为引擎 加快发展出版业新质生产力》主题的演讲,基于出版业近年来在数字出版方面的创新实践与优良成果,对出版人应对新市场、新需求提出有效建议,致力与出版人抓住科技发展新契机,共同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拓展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深入推进出版新质生产力发展。

图片

王庆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主办方供图)


以下为演讲内容。

最近,《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玩家要扮演一位“天命人”,踏上自己寻求真理的征途。而我们作为担负着新的文化使命的出版人,也要肩负起天命人的职责,瞄准文化繁荣、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伟大目标,不断探寻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于出版界的天命人而言,迫切需要新质生产力来赋能。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是基于当下时代的几个突出特性。

首先,当下是信息爆炸的时代。2023年全国上市新书十余万种,但全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只有4.75本。面对海量的信息,人们既感到知识恐慌,又存在选择焦虑。第二,当下是数字加持的时代。纸质阅读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2.24亿,全网月人均使用时长接近160小时,平均每天约5.3个小时,而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仅为23.38分钟。第三,当下是体验升级的时代。以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催生文化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沉浸式、交互式、剧场化体验成为潮流,越来越多人既能在“身临其境”中领略文化魅力,又可以感受知识和信息的价值。让知识和多巴胺并行不悖双向奔赴。

面对这些时代特性,传统的出版手段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也引发了我们出版人对文化传承的一系列担忧,最大的担心是因为我们跟不上形势、抓不住需求、玩不转科技而被时代所抛弃!因为出版业务墨守成规,文化产品没有市场,而导致优秀的文化与Z世代人群失之交臂。但数字出版以及所带来的媒体融合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数字出版不仅丰富了文化积累和传承的手段与形式,激发了文化创造与再创造的活力,也拓展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更紧密的用户链接,对于发展和形成出版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关键推动作用。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把出版新质生产力比作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数字出版就是这辆列车的动力引擎,正朝着文化繁荣的宏伟目标疾驰奋进!那么,如何点燃这个引擎,我认为要把握好几个方面:

塑造内容的权威价值

出版业的独特优势,也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就是持续生产高质量、可信赖的内容。当前,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但一本书的诞生不仅凝结了作者的心血和智慧,也经过了编辑的论证与完善,并得到了监管部门的审核与背书。可以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书都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产品,无论文化产品的形态如何变化,书都是其背后的知识源头。就以当前最火的大模型为例,在OpenAI的模型数据集当中,权重排前三位的分别是维基百科、书籍、期刊。2023年12月,OpenAI公司与欧洲最大的数字出版公司——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合作,付费使用施普林格旗下出版物的内容,以训练其人工智能工具,这既是内容为王的有力证明,也是出版业文化价值的充分体现。

因此,越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出版人越要做文化市场的一股清流,把认真对待每一本书的理念融入所有的文化呈现,坚守主流思想,坚守文字阅读,坚守权威表达,承担好文化传承的责任。优质内容所体现的权威价值,也是做好数字出版产品的精神内核。比如,人民出版社开发的“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被誉为“用科学技术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工程”。社科文献出版社依托专业的内容基础,打造了皮书数据库、“一带一路”数据库等数据库矩阵,为推动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高效的智力支撑。 

塑造场景的体验价值

刚才讲到了,相对于传统出版而言,数字出版能够提供更为丰富和生动的叙事能力。因此,我们十分认同“得到”的一个理念,就是一切优秀的文化内容都有必要以最新的表达方式予以再生产。在实践路径上,概括起来主要是12个字——“活化内容、触达用户、回归阅读”。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内容活化,把书中最有价值、最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转变成场景,在场景体验中,用户可能会对某一个知识点产生兴趣,进而可能会通过寻找图书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形成从场景到阅读,由阅读到新的场景,由新的场景再到新的阅读的螺旋上升过程。

在这个方面,国内出版同仁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探索。比如中华书局研发了苏东坡元宇宙数字人,不仅进一步传播了东坡文化、诗歌文化,也在城市宣传、文旅赋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又比如,江西出版集团以滕王阁为载体,打造了一批围绕江右文化与历史人物的数字体验项目,让游客可以跨越时空与古圣先贤对话。这些案例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塑造运营的科技价值

我们都知道,出版业是知识服务业,360行行行离不开出版,出版能为各行各业提供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丰富的新鲜的大数据。这些大数据,既包括非结构化数据,也包括产品运营过程中与用户互动产生的结构化数据。这些既是重要的数据资产,又是让出版业的供需精准对接、产业高效运转的基础资料,还是未来训练人工智能的语料。

因此,出版人强调的科技价值,一直围绕着数据二字:一个是数据设施,要加强统一的数据中台等技术基座建设。第二个是数据源头,注重在出版服务中抓取数据,又以数据反馈更优质的服务。第三个是数据运用,布局大模型建设,刚才我们分析过,出版业和大模型有着很深的渊源,属于近亲。所以出版人应对AIGC发展的潮流,不能仅满足于学AI和用AI,还要把功夫下在造AI上。

众所周知,大模型的三要素是算力、算法、数据。作为出版单位,算力不是我们的优势,但我们可以依托数据优势,研发与内容紧密相关的应用型算法,赋予算法以我们的价值观。依托我们丰富、准确的知识内容,构建垂直领域的智能系统。比如励讯集团,近年来围绕科研领域、医学临床领域、法律领域推出了三款服务于垂直行业的AI产品,这是出版业参与AIGC的典型案例。 

塑造产业的生态价值

我们认为,文化企业既是一个个市场主体,又是一个链群、一个集群。特别是在分工细化的趋势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做到“包打天下”,只有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和“不求所有,但求所链”的原则,积极与发展中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合作,才能最终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比如我们出版企业,虽然有着内容资源优势,但也存在技术、创意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基于这种理念,2022年,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启动了价值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工作,组建了河南省首个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联合体,引进了60余家优质企业和单位,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体系,并产生了良好的合作效应。比如我们和腾讯云联手打造了“豫教大模型”,将系统内优质教育资源与腾讯混元模型结合,为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具有河南特色的教育出版模型,实现孔老夫子两千多年前的“因材施教”的夙愿。

除了以上四点,体制机制永远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也为我们文化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数字出版的机制保障方面,我们了解到,外研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单位通过“内部共生”“复算”“双计”等机制,让传统部门和数字部门业务深度融合,并且在收益、市场上充分共享,形成了共赢发展的良好态势,推动了数字出版业务的高速增长。凤凰出版集团根据IT行业特点,在凤凰数联等公司探索技术员工持股,为数字化转型积蓄了人才力量。

以上就是我在数字出版推动出版业新质生产力方面的一些简单的思考。今天在座都是业内的专家大咖,作为一名半路出家的出版人,我所讲的权作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本次数博会在美丽的海南召开,我们知道,海南近年来文化新业态蓬勃发展,海南文化“出圈”又“出海”。未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将向业界先进的同仁看齐,通过对出版业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探索,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编|周   洋

初审|亓雪源

复审|张雨露

本文来源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微信公众号

图片

我就知道你“在看”

图片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