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专家访谈 / 汪正球:架起中外文学的桥梁
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
2024-09-14 17:09:06

前言


南京大学日语系自从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来,培养出了大量活跃在国内外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近期,在日语系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生涯规划以及“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素质要求,三名2021级日语系本科生组成了调查实践小组,开始对深耕于传媒行业的优秀系友们进行系列访谈,旨在了解他们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并分享给日语系在读的学弟学妹们,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以一定的启发。

图片


图片

人物简介

汪正球,南京大学日语系1984级校友,自2013年起入职韬奋基金会,现任韬奋华文书局总经理,《阅读与成才》杂志主编,为新华网悦读推广人。


汪正球在出版界拥有丰富经历,曾任职于漓江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现代出版社等知名机构。编辑策划多部高质量图书,包括川端康成文集、村上春树系列、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系列、亲近经典系列(200种)等系列作品。他翻译出版了《禅海珍言》《饶舌录》《阴阳师》等。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策划并参与了“爱心书包”“诗译中国”“书香三八”等活动,为推动社会阅读风尚和文化普及做努力。


本次采访将探讨汪正球学长在日语学习、职业生涯以及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经历与见解,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启发和感悟。



01

 求学经历

问:请问您选择就读南京大学日语系的原因是什么?


答:我选择就读南京大学日语系的原因,主要基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的考量。


我于1984年入学南京大学日语系,从经济角度来看,19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日本作为亚洲经济强国,其工业技术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我特别被日本战后经济的快速复苏与发展所吸引,尤其是其工业领域的成就,如丰田、东芝、索尼、松下等知名企业所展现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我期望通过学习日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经济体系、商业环境以及企业运营策略。


从文化角度来看,日本文化独具特色,如当时热播的《排球女将》《阿信》《血疑》等,这些影视作品不仅展现了日本社会的风貌,也传递了日本文化的特质。同时,日本的影视明星如高仓健、山口百惠等,也在当时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他们的作品和形象进一步激发了我对日本文化的兴趣。我希望通过学习日语,更直接地接触和体验日本文化,增进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问:在南京大学日语系的学习过程中,有哪些课程或经历对您影响深远?


答:很多课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吴之桐老师的精读课,他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教学方式让我深受启发。他不仅精通语言学,还深谙音乐之美,不仅教会我们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更引导我们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哲理。而著名翻译家陈德文老师,他的教诲让我对翻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发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除了专业课程,在大学期间观赏的影视作品和参与的校园音乐会都令我印象深刻。比如《伊豆的舞女》(《伊豆の踊子》),让我沉浸在唯美的画面和动人的故事中。我还记得当时英语系和法语系的同学特别活泼,能歌善舞,组织我们欣赏如《飘》等经典影片和法国影视佳作,这些活动给我们这些文学青年,打开了新的视野。此外,校园音乐会也让我难以忘怀。我记得女同学们对唱歌的热爱,尤其是山口百惠等歌手的歌曲,以及“昴-すばる-(昴宿之星)”等歌曲的旋律,「目を閉じて、何も言えず」等歌词,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南京大学,我还参加了许多哲学讲座,这些讲座让我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沉浸在尼采等哲学家的思想中,感受着他们智慧的火花。这些讲座不仅丰富了我的思想,也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学校的图书馆是我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那里,我沉浸在书海中,读了许多世界文学作品,有些精读细品,有些浮光掠影。从俄罗斯的高尔基、托尔斯泰到美国的菲茨杰拉德、海明威,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雨果,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和力量。这些阅读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


社会实践同样是我大学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一部分。我记录下了一些回乡实践的深刻感受,这些心得获得了老师们的嘉许。我深感这样的社会实践经历极其宝贵。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前往连云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站在花果山上,眺望着广阔的海面和壮丽的日落,那一刻的宁静与美丽给予了我心灵极大的滋养。


南京这座六朝古都,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梅花山也好,玄武湖也好,都是无比美好的回忆。大学期间我们还兼做家教,也是非常深的一些印象。


回首求学岁月,我深感自己收获颇丰,已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问:您是如何在日语学习中,或者说在南大的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决定将其作为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的?


答: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我积极参与了各类校园活动,包括南园诗社、校团委以及系学生会的工作。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校园生活,更拓宽了我的视野。


在文学的海洋中,我深感世界的辽阔与无尽。日本文学有其独特的魅力,而欧美文学以及俄罗斯文学等也丰富深邃。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内容广泛,而且思想深刻。在阅读这些经典作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无穷无尽的学习动力,仿佛置身于一个永远探索不完的领域。


那么学不完怎么办呢?就要继续学、继续读。而在大学打了一定基础之后,应该如何找到自己人生工作的着落点呢?对此,我时常钦佩那些能够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作家和翻译家,他们的作品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启示。当时我拜访过《红与黑》的翻译家赵瑞蕻先生,还去过匡亚明老校长先生家,他们的成就深深影响了我,激发了我对写作和翻译的渴望。还有当时英语系的张子清老师的作品,也给我丰富的启示,我也想通过写作和翻译,留下自己的印记。


在探索文学和翻译世界的过程中,我逐渐萌发了从事编辑事业的兴趣。我认为,人的一生总要留下点什么,就像那些伟大的作家和学者一样,他们通过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希望自己也能够通过编书的方式,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在大学毕业之际,我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机遇。当时,漓江出版社的负责人来到南京大学选拔人才,我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漓江出版社以出版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和优秀外国文学作品而闻名,翻译出版了诺贝尔文学奖系列、《假如明天来临》《美国自白派诗选》《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经典作品,我觉得这正是我向往的地方。因此,我决定投身于图书出版事业,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


在出版社工作的日子里,我深感乐在其中。我负责编辑和出版了许多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为我带来了无尽的满足感。如今,我也仍然在图书出版领域努力耕耘。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我们就能够不断超越自我,与爱阅读的人共建一座美丽的田园。


图片

《麦田里的守望者》,1983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02

职业生涯

问:您毕业后是如何从日语专业过渡到出版行业?期间是否遇到了什么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答:这个转变其实是很自然的。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挫折和特别的体验,因为大学课堂的核心还是在于打好基础,开拓视野,比如加强你的语言和文字功底;社会课堂才是真正的磨金石。校园和社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社会是需要职业化人才的,也就是一方面要求专业化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职业精神,对事业有敬畏之心。这些是需要在工作中磨练的。


我从日语专业毕业后到出版社,一开始就有出版日本文学文化相关书籍的打算。对此,出版社的领导和同事都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和职业培训。作为一流的外国文学出版社,这个平台也为我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工作视野。我记得我工作不久就去参加了一个中国青年翻译家的代表大会,见到了很多心仪的翻译家,有机会参与了著名杂志《青年外国文学》《国际诗坛》还有其他图书的编校工作。


总而言之,从大学到行业是一个大家都要经历的自然过程。融入一个职业其实也是融入社会,代表着我们正在从一个学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为此,我们需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积极接受过来人的指导,并且自己积极钻研。


问:在出版行业工作有什么特别的体验吗?


答:我加入出版行业时,正值充满发展机遇的80年代末。这是一个知识大爆发的黄金时代。那时大家都在学习,中外文学是大家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漓江出版社也是引领了这个大潮流,其中有许多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例如刘硕良、聂震宁等。我到了出版社后,很快就有机会接触到一流的编辑、作家、翻译家。


那么,在这个平台上,出版好日本文学文化书籍是我的责任,也是当时作为一个年轻人的抱负。我在参加日本文学年会的时候,通过李德纯先生认识了林少华老师,从而将村上春树的作品介绍到了国内来,持续介绍了很多年,有五本书。我们也做了川端康成文集十卷。同时在日本文化方面,我们做了东山魁夷的美文六卷。这些工作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开创性,也获得了外国文学一等奖等荣誉。我们也一直秉持开阔的视野,引进了一些其他领域的书籍,例如吉本芭娜娜的作品,日本“经营之神”盛田昭夫的传记等等。《挪威的森林》有一年还作为开卷年度第二名,成为全国优秀畅销书。我们一直希望把日本文学、文化、艺术的精品图书带给中国的读者。


图片

《挪威的森林》,1989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林少华翻译(责编:汪正球)


所以回过头来看,出版的体验主要有三个。


第一是与时代合拍。立足本土文化,把握世界的潮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挪威的森林》会畅销。我们现在经济发展了,能够接触到世界各地的音乐、美食、文化以及电子产品、科技产品,有着更丰富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因此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生活空间能够产生同样的生活体验,那么这其中的共鸣是很大的。因此,我们要与这个大的世界同呼吸共命运,跟广大读者共同感受心灵的震颤。所以,《雪国》以及东山魁夷的作品在青年读者中都留下了比较好的印象。


第二是要跟艺术友好。全世界的艺术是精彩纷呈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例如,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对于爱与哀愁的阐释不一样,而谷崎润一郎等部分日本作家也采取融合视角去理解东方美和西方美。所以,用艺术的嗅觉去介绍一些好作品也是容易打动读者的。科技与艺术联姻,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趋势。


第三是要与未来友好。用发展的眼光去拥抱世界。我们是要追寻时代向前走的,所以要对最先进的理念、方法、人物传记做引进和推荐。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我在中信出版社日韩事业中心工作时,与我的搭档联合引进了稻盛和夫的一套书,包括《六项精进》《经营十二条》《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等。这套书非常受欢迎,每本都重印了100次以上。试想一下,上世纪80年代,谁料想得到如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全球领先,中国高铁独领风骚呢!


图片

《经营十二条》,作者稻盛和夫,2011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责编:汪正球)


问:作为资深编辑,您是如何看待当前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机遇的?

 

答:我觉得还是要以乐观的眼光来看待出版行业。尽管现在市场环境中的盗版、跟风等现象还没有被遏制,我认为真正的原创作品一定是能受到欢迎的。

 

我相信出版行业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原创性、本土性这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引进作品占了出版业的很大一部分。那么现在我们需要反观自身,追根溯源,把我们5000年文明中的优秀作品传承下去。我们的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其中还有许多可挖掘的东西,这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出版行业的机遇,我觉得这个时代是带来了很多机会的。我们正在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新阶段,或是老龄化社会的开始,或是健康观念的加强,亦或是教育环境的激烈竞争,总之人们的心灵正在面临很多困惑。那么出版界也应当针对社会的这些问题去探究内因,去探索解决方法,缓解人们的压力。社会产生的新矛盾其实也为出版人指出了新的方向,比如现在的科普出版、通识教育等,比如如何终身学习等等。我们策划出版的“中国竞争力系列”“中国超级工程系列”就很受欢迎,还出口了十多个国家与地区。总之,我们应当努力提供一些学习以及阅读方面的理论或者实践上的经验总结。这是出版界的任务,也是整个文化界的任务。


问:对于未来想要从事出版行业的日语系学生,您是否有一些经验与建议?

 

答:我的建议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你需要问自己:你人生的爱好在哪里?你具体想编哪一类的书?你觉得哪一类的读物让你“心有戚戚焉”?文以载道,我可以做点什么?另外,你选择的这条道路得是大部分人还没有走过,但社会又需要的,所以我鼓励大家去勇敢尝试一些看起来艰难一点的路,千万不要复制别人的人生轨迹。

 

换言之,编书就是要去不断追寻社会所需的新鲜事物,见识新的问题和挑战。那么对于我们学日语的同学来说,“科普”这个题材应该是一种咱们比较熟悉的表现形式 ,因为日本在这个方面向西方学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工作。日本的科普书目大都是非常有市场的,无论是绘本、系列读物还是博物杂志。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漫画很不错,像宫崎骏的作品在全球都有很大的影响。实际上,这些漫画的内涵是在不断与时下的科技、艺术领域去紧密结合并更新的,所以具备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关于从事出版行业,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后要不断钻研,找到自己的所长;也要注意观察、汲取他人的优势。如此坚持,一定能有结果。这是一个需要挖掘长期价值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能做到潜下心来。

03

讲好中国故事

问:您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结合日语专业和出版行业背景来讲好中国故事的呢?


答:要讲好中国故事,在出版行业可有太多值得做的事情了。


第一,要对我们自己的国家及民族文化,建立一个真实、系统、全面、完整的知识架构。“中国故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可以包括中国的一切,例如我们的科技故事、我们的历史故事、我们的5000年文明发展、我们的山川河流、我们的祖先等等。所以,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得了解好中国故事,而这是需要花不少功夫的。如果只通过一些普通的图像、视频信息,采取零碎的视角去看待中国,得到的认知会是非常浅薄的,难以讲出好的的中国故事。


第二,要了解全世界。世界上存在多种多样的文化体系,各个文化体系的认知方式有所不同。尊重这种差异性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唐诗宋词汉文章,我们的古代诗歌非常绚烂。如果要把这些作为中国故事讲给全世界听,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那我们可以采取“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村”等高广叙事框架,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来分享。在这一话语范畴内,我们的故事能更好地讲下去。


讲好中国故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只是这一辈子的事情,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很多很多炎黄子孙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我觉得中国故事是比较独特的。只要是对于中华的优秀文化、山川河流、发展进步抱有兴趣的人,我们就可以对他们讲,请他们来深入了解我们的国家。韬奋基金会诗译中国项目,就是一个时代之子,深受广大青年学子的欢迎。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注重书写人与自然的交融,希望把一个人的小我融入大世界,融于宇宙。我想这个天地人三才故事是深具吸引力的,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合拍的,是大家都有所感触的。所以我想和诸君一同,通过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来把这个故事讲好。当我们讲好每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也就串成了一个宏大的中国叙事。


图片

—End— 


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中国民协“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课题组)

 

——END——


关于我们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的开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成果展览、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文创设计、非遗产业园建设、非遗产业链建设的非盈利性内设机构。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联系我们:

13810295118(微信同号)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 (zgfeiyi.net)

 

图片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