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我对报刊亭的情结
开封广播电视报
2024-11-20 15:24:00

我对报刊亭的情结

张世群

上世纪90年代初是报刊亭的鼎盛时期。那时,古城开封的大街小巷、校园附近几乎就能看到一座报刊亭,而且人气很旺。报刊亭是由邮政部门投资兴建的,也就三四平方米,外形上有绿色的裙墙或檐带,像一道道的风景。随处可见的报刊亭,流光溢彩的各种报刊杂志,十分引人注目,培养了人们读书看报的习惯,给生活增添了色彩和乐趣。

报刊亭对我有着极大的影响,那时期,报刊亭曾是我的精神殿堂。记得八十年代初,刚参加工作不久时,业余时间,我常常喜欢与文友或独自到开封学院门邮局报刊亭翻翻看看,买几本心仪的刊物阅读。《大众电影》《故事会》《散文》《青年一代》《演讲与口才》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是我钟爱的阅读报纸;买的最多、最为喜爱的还是《青年文摘》和《读者》。那些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报刊,充满哲理的故事,富有智慧和情感的话语,情深意长的教诲,熠熠闪光的思想精华,让我心向往之,留恋不舍。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最为喜爱的有以下几种刊物,也是常常购买阅读的。在当时,我认为《中篇小说选刊》算是文学类的翘楚。作为选刊,这本刊物集合了诸如《收获》《花城》《清明》等等出色的文学杂志中的精品,收录到选刊中,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文学期刊。

《青年文摘》《读者》这两本杂志都创立于1981年,作为综合类文摘的杂志,两本刊物均是以青少年为核心读者群的采编风格,其内容非常丰富。每当读到刊物里富有哲理的佳言警句时,我都记录在笔记本上,日增月益,也记录了好几本,闲暇时翻上一番,心中有一种别样的喜悦。


《大众电影》无疑是上世纪80年代最受欢迎的杂志。尤其封面封底都是当时最受青少年喜欢的电影明星。明星们的着装打扮也成为流行风向标。在当时女影星“占领”封面阵地的年代,《大众电影》的封面封底,八十年代初期还偶有男演员入选,其实那个年代男影星也是很有特色和艺术魅力的。其中,王心刚、张瑜主演的《知音》;达式常、潘虹主演的《人到中年》 ;郭凯敏、张瑜主演的《庐山恋》,陈少泽、向梅主演的《保密局的枪声》;唐国强、陈冲、刘晓庆联袂主演的《小花》 ;周里京、吴玉芳主演的《人生》 ;朱时茂、丛珊主演的《牧马人》 ;王伟平、颜正安主演的《爱情啊,你姓什么》 ;中国男演员沈冠初与日本女演员绀野美沙子合拍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金安歌、辛晋主演的《西安事变》等等,这些剧目当时真是火遍全国,成为经典。那个时代的男主角演员个个演技精湛、真实自然,光彩照人,丝毫不逊色于女演员,同样的深入人心,令人难忘。更难忘孙启新、叶雅谊主演的《三家巷》,于1982年上演,片中的男女主角一炮而红,那可是我们那个时代的青春记忆啊!“炳哥”简直是当年的全民男神!那个时代的“顶流”和现在小鲜肉不可同日而语。每每回忆起那个时期的《大众电影》杂志和封面刊登的彩色男演员剧照或生活照,至今,心中依然挥之不去的那种时代印记,更有种溢于言表的感慨和喜悦。

回想那个时代,我自己也是个铁铁的追星族,跟众多的青年人一样,喜欢把《大众电影》杂志里有大幅明星剧照,展平张贴在宿舍墙上,他们是我最初的偶像。那时的自己正当青春年华,喜欢激情、喜欢飞扬,心中更有着美好的期许和向往。

至于当时百花齐放的各种生活类杂志,更是不胜枚举,《知音》《爱人》《家庭》《健与美》《生活指南》等,那真是一段杂志畅销的黄金时代。


报刊亭在我的青春里占据了一个重要的记忆坐标。在众多报刊亭点中,我尤喜去学院门邮局报刊亭、中山路报刊亭,去的更多更勤的还是鼓楼广场东北角报刊亭,这里不仅位置好、人流多、地带繁华,而且,该报刊亭报刊种类更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报刊亭主人是一位中年大姐何玉枝老师,后来熟悉了,得知她是老三届的高中生。上世纪70年代曾经是我的家乡原开封县八里湾公社毛寨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她中等的个子,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瓜子脸,声音有些沙哑却不失高亢,一看便知她是个能干且操劳的人。丈夫在邮政局工作,不忙的时候也来帮衬帮衬她。她的报刊亭不大,里面琳琅满目的报刊有序的摆放、悬挂着,显得十分整洁有序。何老师的书报亭前常见站着一些市民读者,各个年龄段都有,青少年尤多。何老师待人热情,善于交流、沟通,文化基础扎实,又是语文教师出身,自己又对各类书报了解甚广,所以她的新老客户特别多。

我,自然而然成了何老师报刊亭前的老顾客。在当年满大街林立的报刊亭中,那是我相对情有独钟、常常光顾的一处精神殿堂。


基于我与何老师是同乡,又是她报刊的忠实读者,我们算是比较熟悉了。每每周末或闲暇时,我便常常在报刊亭里阅读,对可买可不买的一些报刊,就在报亭阅读浏览一下便是,把自己最喜欢、有借鉴的文章读一读;对每期新到的《读者》《散文》等刊物均是毫不犹豫的买下,从来没有含糊过。何老师知道我热爱文学,平日里喜欢写点青春寄语类方面的文章,她总是毫无保留的向我推荐有价值的报刊,有时还和我谈论时事、分享见解,还聊一些影视明星们的事儿,她一言我一句的,还挺有话题。我每次去,临走时总是挑选几本心仪的读物,开始新一天的精神文化之旅,这样的心情着实是充实而美好的。长期的阅读和积累,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写作水平也有了提升。尤其报刊里那些比兰花还要馨香的文字,更是指引人生航向的灯塔,让我受益匪浅,教诲良多。

每次,我去何老师那,先彼此寒暄几句。在众多的顾客中,何老师很快就记住了我爱读哪些书报;《收获》《读音》《故事会》,《南方周末》等。这除了有一份不错的记忆力,更有一份对顾客的善待。当我刚站定,她就利落地递上来我要看的那些报刊,让我一个小青年感觉一个长者的尊重。有时,我不买,只是捧着看上一阵子。时间稍长,何老师不仅没有反感于我占了她本来不算大的亭内空间,还不时很内行的和我读上几句阅读的话题。“腹有诗书气自华”、“心有学识无所惧”、“书中自有颜如玉”等阅读类至理名言。何老师毕竟是教语文老师出身,又是老三届,文化功底还是很厚的,每每在她报刊亭买书、交谈时,对我很有启迪。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她当年的引导与鼓励,为我日后坚持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和精神动力。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海量的信息代替了杂志的多项功能。杂志发行日渐甚微,渐渐的,有些刊物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些还在苦苦支撑。导致原来遍布大街小巷的报刊亭早已不知所踪。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报刊亭在坚守经营,成为城市文化的一种象征,这种象征,是精神的延续、更是纸质文字墨香气味的不舍与坚守。

无论阅读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如何变化,那些散发着淡淡墨香味的报刊,依旧伴随着我,报刊亭那些美好的记忆印迹在过往的时光里,书报亭的情结也永远留在我的心田,对纸质的阅读依然格外珍视、深情依依。

如今,我虽已退休,结束了职业生涯。但喜爱阅读报刊的兴趣情怀依然未变,且仍在笔耕不辍、梦想不息,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在诗意远方的征途上前行不待,身心倍感丰盈、充实与快乐。

2024年11月17日写于开封


作者简介: 张世群(曾用名:张玉平),1963年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高级职称。曾供职于原开封市公路局(现开封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开封市政协委员、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长期致力于宣传报道、文学艺术、书法创作和戏曲研究。其中,散文集《心语写真》获河南省第二届" 五四“青年文学作品类银奖;另有散文散见于《河南日报》《中华散文精粹》等报刊及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