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伊阳县考(嵩州历史文化之3)
周明海
2024-11-22 18:43:14

      《元和郡县志》载:“伊阳县,畿。北至府二百六十里。本陆浑县南界之地,先天元年割置伊阳县。”唐先天元年(712),唐王朝在伊河上游设立伊阳县,治所在今嵩县旧县盆地的旧县街西潭凹,因县城在伊河之阳而得名。管辖范围为陆浑县西部地域,与陆浑县并存,隶属河南郡, 五代时隶属河南府。宋建隆年间,废陆浑县并入伊阳县,伊阳县治所沿伊河向下迁到陆浑村,后又迁至今嵩县老城 , 隶属京西北路河南府。
       伊阳县治所从今旧县北迁后,旧县设分司,辅佐知县治理从今德亭镇到栾川县白土乡长达170里之山地。伊阳县辖“四乡;小水、伊阙二镇”(王存著《元丰九域志》卷一《西京河南府》),辖地大致含今嵩县全部、伊川大部、汝阳西部、栾川部分地域。时东界至今汝阳县县城东紫罗山口,与临汝县(今汝州)毗邻,1984年3月11日,汝阳县城东北隅出土有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基砖,记载此地为嵩州伊阳县临伊保怀吉村;北至今伊川县县城南府店村,与洛阳相连,村中河沟架有“嵩洛桥”;东北至今伊川县白元镇;西南至今栾川县白土乡,与卢氏县接壤。绍兴九年(1141),升伊阳为顺州,伊阳、永宁、福昌、长水四县,隶属京西路河南府顺州,金皇统元年(1141),顺州改为嵩州,伊阳隶属南京路嵩州,元朝时期隶属江北道河南府嵩州,元至正三年(1343),伊阳县被废并入嵩州(明初降州为嵩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将嵩县东4保12里划出,再次设立伊阳县(因大部分地域属古伊阳县而得名),县城设在原嵩县故县镇(今汝阳县城),归汝州管辖。因与宜阳县同音,经国务院批准,1959年10月1日,伊阳县改名汝阳县,意为县城在“汝河之阳”而得名。
       伊阳县作为县级政权名称,存在1116年,其中县城在今嵩县地域长达632年,在今汝阳地域484年。在嵩设伊阳县期间,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到此游览,留有“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溪间,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麒麟阁上春还早,著书却忆伊阳好”著名词句;程朱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在伊阳讲学、定居;翟进、翟兴坚持在伊阳抗金数年,受到南宋政权的嘉奖,因抗金有功,南宋升伊阳为顺州;岳飞北伐抗金占领顺州等重要人物及重大事件,都发生在伊阳县。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