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版画作品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本次版画作品展共收到全国各地美术家参评作品3604件。经过初评和复评,最终选出368件参展作品,其中进京作品49件。可以说,本届全国美展版画展既展现了5年来中国版画创作的整体面貌和艺术水平,也反映了新时代版画创作题材内容、媒介形式方面的丰富性。这是一个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同时更有态度的展览。展览的作品不仅聚焦“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呈现了丰富多样的面貌,展现了美好的时代生活,也聚焦版画创作的质量,展现了版画艺术独特的表现魅力。因此,全国美展版画展也是观察当代版画创作现象与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核心的精神主旨来看,本次参展的版画作品无疑具有整体的全国美展的共性,就是注重对于中国特色美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从展览的作品来看,我们可以观察到新时代的版画家如何在艺术创新中拓展学术视野和综合素养,如何立足传统文化,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意识的方法论。总体而言,参展的作品大都注重面向未来,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学术引领、守正创新,使版画艺术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这表现在展览中“平凹凸漏”等版种的并行发展,在图式语言、艺术观念、技法等方面均呈现出繁荣多元的景象。不仅如此,此次展览的创作人才也呈现出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模式,反映了中国版画创作队伍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
不仅如此,在我看来,此次全国美展版画展最为重要的品质是实现了“人民的艺术”与“人的艺术”的高度统一,这里既有作为整体的“人民性”,又有作为人民中的一员的个体性。此次全国美展版画展可以用几个特点来概述:其一,展览首先体现在坚定不移地锚定“人民性”的核心价值,持续聚焦于人民。展览展现了能够滋养人民群众精神世界、丰富其文化生活的高品质作品。其二,版画家们主动融入新时代文艺建设的潮流,注重“时代性”的深刻融入。相当一部分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国家建设的辉煌成就与社会发展的蓬勃活力,细腻捕捉并反映了人民群众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焕发出的崭新面貌与勃勃生机。其三,从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版画家们在主题性创作中融合艺术个性,力求在传达深刻思想内涵的同时,保持并彰显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与审美价值,实现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和谐统一。因此,我认为“人民性”“时代性”“艺术个性”是观看此次全国美展版画展,乃至整个全国美展的重要关键词,但我要阐释的是,这些关键词在版画创作领域是如何得到切实体现,并焕发出独特魅力的。
从“人民性”出发的多元叙事
> 顾秀华,《长江万里图》,天津
本届全国美展的版画创作题材极为丰富,既有工农大众及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乡村建设的描绘,又有新时代现代化都市生活的反映;既有高新技术如高铁、航空航天等“国之重器”的表达,又有非遗、民俗、传统文化活化等方面的表现。此外,也有一些版画家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观察出发,从小角度融入大内涵的创作切入点。也就是说,版画家们通过对新时代涌现出的丰富多元的新事物的表现,极大地拓展了“人民性”“时代性”的内涵,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审美诉求。版画家们以他们特有的艺术方式去讴歌时代,讴歌人民,形成了丰富多元的艺术创作格局。
> 李岱,《谷雨》,辽宁
纵观这些多元艺术叙事,最值得关注的是版画创作如何参与构建国家叙事。回顾新兴版画、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版画作品,以及今天体现新时代的版画作品,均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叙事的视觉美学。随着当今版画创作图式的不断丰富、语言的不断拓展、形式的不断创新,版画家们正在以更符合当代审美意味的版画叙事方式展现中国气派。在此次全国美展中,有不少表现重大题材的作品,这是中国版画家历史担当、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
> 罗中伟,《遥远的歌》,内蒙古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20世纪以来的中国版画家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始终自觉地融入社会文化建设的潮流之中。特别是新兴木刻版画基因中充满了先锋性和战斗性,始终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民众。这种基因对现当代版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兴木刻版画用小尺幅表现了大容量、大内涵。我们今天展出的是大尺幅的作品,更需要在语言和观念扩展的同时,从“小我”融入“大我”的胸怀,以更宽阔的视野拥抱未来。
> 李长兴,《多彩新篇》,广东
展望当下,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对传统绘画的创作和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对绘画的影响和挑战,成为美术界热议的话题之一。对于版画而言,如何利用新资源作用于版画艺术创作,推陈出新,探寻版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拓展的多样可能性,是版画家面临的新课题。过去的木刻版画和人们的生活很近且具有直接的功能关系,是艺术走进现实生活的方式。对于今天的版画家而言,以怎样的姿态和角色融入新时代的文化建构之中,是我们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在本届展览中,我们一方面看到版画作品在语言上的精益求精,在专业水平上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版画家们并不因为专业的精良而与大众产生鸿沟,恰恰是以内容和语言的探索与创新和更广泛的大众产生深层次的连接,并通过社会参与及新媒体互动等传播手段扩大其效应。版画家们注重跨界融合与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创作新常态。
> 陈志强,《共生》,广东
与时代契合的专业拓展
> 应金飞,《文明互鉴·数与道》,浙江
此次全国美展版画展中的作品展现出当代版画创作日趋多元化的表现手法。我们知道,版画本身就拥有木版、石版、铜版、丝网版、综合版等多样的媒介方式,每一版种又有很多的细分。而本届全国美展中的版画作品技法更是有了新的拓展,油印、水印,甚至拓印、碑刻、篆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手法也被借用过来。材质和技法的丰富性,再加以时空组合的跨越性,营造出非常细腻而又震撼的视觉效果,特别是在表达繁复的现代机械及稠密的丛林方面,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更不用说,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浪潮的影响下,版画的边界正被悄然拓宽。艺术家们借助数码、“元宇宙”等新科技元素,以综合和多元的媒介形式,在更广阔的空间领域拓展可能性。这一变化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数字时代既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便利与灵感,又能够坚守版画艺术的本质与“边界”,确保其在传承与创新中不失独特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 李文鹏,《崇阿》,广东
在本届全国美展版画展中,我们见证了中国版画界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新的创作趋势,但也要注意到其中的一些问题。展览中的部分作品具有照片化的视觉感受,它们之间有创作语言趋同化的倾向。展览中有些版画作品的尺寸比较大,但其表现的精神内涵不够饱满、深刻。有些作品存在为全国美展创作而用力过猛的现象,导致艺术性不足。当然,版画也需要挖掘自身优势,例如:版画是最早与科技相结合的画种,与科技融合有着先天的优势;版画思维的逻辑性和设计性,使得版画思维方法的优势成就了许多优秀的当代艺术家。
> 康蕾,《母亲的背负》,北京
事实上,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为创作赋能,为观念和手段、内容和形式、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融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催生了新的文艺样式,拓宽了文艺表达空间。版画史不仅是风格和观念的演进史,也是一部媒介和技术的变革史。今天新的科技如何融入和作用于版画艺术创作,推动版画艺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历史命题。在此次展览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版画家们始终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敏锐地捕捉社会对艺术的需求点。他们坚持创新驱动,紧跟时代步伐,使版画艺术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 余晖,《幸福时代》,湖北
> 陶缀,《静谧》,江苏
主题性与艺术个性的高度融合
> 王坚如,《上元彩灯图·一夜鱼龙舞》,江苏
主题性版画创作是本届全国美展版画展的一大亮点。这体现在版画家们对主题性创作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他们的主题性创作作品并不一定是宏大主题,也不只限于少数固定题材。展览中有相当一部分版画家深植于生活土壤,广泛触及民众的现实生活,体现出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的敏锐关注,尤其是很多作品都能以细腻的手法捕捉生活微光,以独特的视角诠释日常琐事,从而激发观众共鸣,引发他们重新审视并关注当下社会现实。另外,很多版画家在表达时代主题的同时,大都巧妙融合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实现了主题深度与艺术个性的和谐共生。这种融合不仅彰显了艺术家作为时代记录者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也为主题性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维度,使其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多样性和广阔的包容性。
> 谭浩楠,《春风起 万物生》,河北
事实上,根据新时代的文艺精神,建构民族图像、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个人的社会性思考,已经成为当代文艺创作者们普遍关注和研究的新课题。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当一批版画家们敏锐捕捉到当今时代的发展气息,关注社会热点、文化变迁和科技发展,从中提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元素和创作主题。他们从自己的理解和角度出发,将个人的艺术创作与历史和时代相融。传统版画语言的活化与创新、其他艺术门类的借鉴、跨界融合等方式使得主题性创作与艺术个性得到高度结合。多元的艺术创新方式,以及从自身艺术个性出发的主题性创作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版画家们对于时代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也为未来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从宏观上来说,中国版画界百花齐放的艺术创新,需要学术引领和带动版画创作的高质量发展,并立足中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互鉴,构建具有中国本土意识的方法论,创作更多具有中国气派的版画作品,从而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艺术自信。
> 王启凡,《筑桥》,北京
总体而言,此届全国美展让我们看到国家与社会各界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主流美术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美术展览之一,全国美展在筹备、组织及评选等方面不断优化,经过宣传鼓动、组织汇看讲评及相应的评审机制,选拔出具有人民性、时代性、艺术性的优秀作品,推动这些作品进入更广阔的展示平台,让它们发挥教育和启迪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本届全国美展高度重视美术批评的导向作用,形成有益的学术争鸣氛围,从而抵制商业化和单一功利性标准对艺术的侵蚀。展览借助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甚至城市各标志性广告等立体多维的方式广为宣传,形成全民的节日效应。可以说,全国美展的机制,让主流价值观在对话与交流中得以彰显,促进良好的艺术审美观念得以在全社会广泛形成。
> 胡兆明,《暖阳》,广东
本文作者宋光智为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主任,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欢迎购买艺术与设计杂志
长按二维码左侧
跳转购买链接
热门文章
盘点2024最美录取通知书
2024巴黎奥运会中国队领奖服公布
多所高校学位服上新,有你的学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