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作为承上启下的“节点”,工作落实的“重点”,也常常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和“千线一针”的“堵点”。为基层减负,让广大基层干部真正减掉思想“砝码”、卸下行动枷锁,推动减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明职责定位,理清“边界线”、划好“责任田”。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末梢,承担着落实和执行的重要角色。落实基层减负,着力破解基层职责边界不清、分工不明等问题,关键在于明晰基层权责事项,建立健全履职事项清单,推动基层干按职责干、事按制度办,坚决打击“掺水的汇报”“悬空的工作”“虚假的繁荣”,用心用力耕好自己的“责任田”。
转作风理念,明晰“权责单”、打足“动力针”。基层减负非一日之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更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推动基层从“忙事务”向“抓服务”转变,关键在于理顺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越往纵深推进,越要从机制上“纠偏补缺”“扶正祛邪”,要根据职能的新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履职事项清单,推动权责始终一致、责能始终匹配,把探索为基层减负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建立健全一系列行得通、做得实、长期管用的制度机制,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常抓不懈。
定评价考核,擦亮“监督镜”、挥好“问责剑”。一些地方问责不聚焦、太宽泛,背离了问责的初衷,导致基层干部纷纷被动“躺平”。动辄“一票否决”、签“责任状”既是变相向基层推卸责任,也为基层干部“甩开膀子加油干”上了一把不合时宜的制度枷锁。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正确看待干部履职中的失误和错误,合理界定减责免责情形,对给予容错免责的干部,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等方面正确对待、不受影响,让激励担当作为的导向鲜明树立,推动敢闯敢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
(苗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