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凌晨,多哈世乒赛女单1/16决赛中,国乒主力王曼昱以4-1战胜德国削球老将韩莹,晋级16强。 这场耗时66分钟的攻削大战,不仅展现了王曼昱对特殊打法的适应能力,也暴露了她在高强度对抗中的体能波动问题。
5月20日,王曼昱在女单第二轮对阵巴西选手渡边·劳拉的比赛中,以11-8、11-1、11-5、11-2的比分速胜,整场比赛仅耗时23分钟。
她在发球环节的旋转变化和接发球抢攻策略,让对手全程仅得16分。 技术统计显示,王曼昱在第二局打出一波9-0的得分潮,正手进攻成功率达82%。
这场胜利的关键在于她对节奏的精准掌控。 首局胶着至8-8后,王曼昱通过接发球突然发力打破僵局;后三局则通过放慢节奏、增加旋转变化,彻底瓦解对手的搏杀战术。

赛后,王曼昱坦言:“赛前针对劳拉的快攻特点做了充分准备,但实战中的执行效率超出预期。 ”
5月21日的1/16决赛,王曼昱迎来更大挑战——42岁的德国老将韩莹。 后者以削球防守见长,前两轮均以4-0横扫克罗地亚选手。 历史交锋中,王曼昱虽保持4战全胜,但最近一次交手已追溯到2022年。
比赛开局,韩莹凭借削球旋转变化一度以7-5领先。 王曼昱在关键分上展现耐心,通过多拍相持逼迫对手失误,以12-10艰难拿下首局。
这一局的胜利至关重要:韩莹在过往比赛中曾多次利用首局施压扰乱对手心态,但王曼昱的逆转打破了这一惯常节奏。

第三局成为比赛转折点。 王曼昱在6-3领先时被韩莹连追5分,最终以9-11失利。 技术分析指出,此时她的正手进攻失误率骤升至35%,主要因体能下降导致步伐不到位。
第四局,王曼昱主动请求暂停调整,随后以11-4迅速拉开比分,此局平均回合耗时比第三局缩短40%。
从全场技术统计看,王曼昱的正手进攻得分率为68%,远超韩莹的削球反击得分率(42%)。 但在多拍相持(10拍以上)中,韩莹通过旋转变化制造了王曼昱15次非受迫性失误,其中第三局单局失误达5次。
值得关注的是,王曼昱在关键分上的稳定性:第五局10-10平时,她连续两次正手抢攻直线得分,终结比赛悬念。

这与韩莹在局末阶段因体能不足导致的削球质量下降直接相关——第五局韩莹的平均削球速度比首局降低15%。
截至5月22日,国乒女单五名选手孙颖莎、陈幸同、王艺迪、石洵瑶、王曼昱全部晋级16强。 其中:
孙颖莎在第三轮以4-0横扫法国选手夏洛特·卢茨,四局仅让对手得17分;王艺迪4-0击败埃及选手汉娜·高达,第二局12-10险胜凸显抗压能力;
陈幸同4-1战胜塞尔维亚选手卢普雷斯库,在第四局9-11失利后迅速调整,决胜局14-12锁定胜局。

不同选手的晋级过程反映出战术多样性:孙颖莎以速度压制为主,王艺迪侧重反手变线,而王曼昱则需应对特殊打法挑战。
教练组在赛后总结中提到:“削球手仍是女单赛场的潜在威胁,后续备战需加强多球训练中的旋转适应。 ”
王曼昱将在1/8决赛迎战罗马尼亚选手斯佐科斯,后者曾两次击败陈梦。 斯佐科斯的反手快撕技术对攻球手威胁极大,2023年澳门冠军赛中,她正是凭借此技术压制陈梦的反手位。
从历史交锋看,王曼昱对斯佐科斯3胜2负,最近一次交手在2024年新加坡大满贯赛,当时王曼昱4-2险胜。 多哈世乒赛的球桌材质对旋转球的支持度较高,这可能进一步放大斯佐科斯的技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