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开封市柴屯小学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汴梁晚报
2025-05-21 15:57:30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李水龙报道  5月20日,开封市柴屯小学的劳动实践基地迎来小麦丰收季,该校学生走出课堂挥镰割麦,在泥土与汗水间上了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

“哇!麦子的‘头发’好扎手呀!”“老师,怎么区分成熟的麦子和没熟的呀?”在老师的示范下,同学们握着镰刀,小心翼翼地割下一束束金黄的麦穗。虽然汗水湿透了衣领,但看着堆成小山的麦子,红扑扑的小脸上满是成就感。有的同学轻轻捏开麦粒,惊喜地发现里面藏着嫩绿色的“小舌头”,原来这就是未完全成熟的麦子。大自然的奥秘就这样在指尖悄然呈现。

同学们头戴毛巾俯身割麦、整齐地堆放麦子。同学们从生疏到熟练、从娇气到坚韧,在烈日下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老师们现场教学割麦要斜45度,留茬不能过高,科学收割也是一门学问。

割完麦子,最期待的环节莫过于“燎麦子”。同学们围坐在安全的空地上,用简易的支架架起麦穗,小小的火苗舔舐着麦秆,空气中渐渐弥漫起焦香。当金黄的麦粒在火中“噼啪”作响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吹掉灰烬,将热乎乎的麦粒放进嘴里——酥脆的外皮裹着软糯的内里,带着阳光和泥土的气息,这是劳动赋予的最质朴的美味。“比薯片还好吃!”“自己割的麦子果然更甜!”欢笑声随着炊烟飘向远方。

吃饱喝足,剩下的麦秆也没“闲”着。在手工课上,老师带着同学们用麦秆拼贴麦秆装饰画。纤细的麦秆在孩子们手中翻转、缠绕。不一会儿,一只活灵活现的“麦秆蜻蜓”就停在了课桌上,仿佛下一秒就会振翅飞走。除了这些,同学们还用麦秆编织出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拼贴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原本平凡无奇的麦秆,在同学们手中变成了一件件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每一根麦秆都承载着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从割麦到“燎麦子”,从手工制作到收拾场地,同学们在汗水中学会了协作与坚持。“原来每一粒粮食都这么来之不易!”“以后吃饭再也不剩饭了!”这些朴素的感悟比任何课堂说教都更有力量。劳动基地的麦子熟了又收,而同学们在这片土地上播下的,是对劳动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成长的美好期许。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