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人民日报|李春雷:青春的方向 无悔的选择
李春雷
2024-09-13 09:50:58

关注“春雷纪实”,讲好中国故事!

《青春的方向》出版后,引起读者和专家关注。

不少朋友问我:在诸多先进人物事迹中,为什么选择这一题材?

2000年,保定学院毕业生群体前往万里之遥的且末县任教并扎根边疆的故事,早已传遍全国。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肯定他们是“当代青年的正确方向。”

总书记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价?

本书的思想意义,富有时代性,那就是回答了一个普遍的现实问题:青年人如何坚定信仰?如何找准人生位置?

当前,由于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生活优裕,不少青年人不能吃苦、不思创业,只想往高处走、往大城市走、往舒适圈走。而保定学院的毕业生们,却主动到最火热的社会基层去体验,去奋斗,去成才。

他们的道路、精神和追求,都值得当代青年思考和学习。

同时,在文学表现上,我也颇多用心,在语言和结构上进行了全新建构。比如,文字上真切自然、简洁灵妙,结构上双线并置、时空交织等等。

讲好中国故事,更需报告文学。

总之,我试图用自己的努力,谱写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感谢《人民日报》!

(发表于《人民日报》2024年9月13日)

青春的方向 无悔的选择

李春雷

这群年轻人的事迹极富时代性,他们主动到艰苦的边疆去生活、去奋斗、去成才,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2000年,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河北保定学院的15名毕业生,放弃多家用人单位的录用及继续深造的机会,选择到万里之遥的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24年来,他们像一棵棵红柳、一株株格桑花,扎根西部,贡献边疆,书写着各自的精彩人生。

2014年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强调“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

我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青春的方向》出版后,引起读者和专家关注。不少朋友问我:在诸多先进人物事迹中,为什么选择这一题材?在我看来,这群年轻人的事迹极富时代性,他们主动到艰苦的边疆去生活、去奋斗、去成才,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能够更清醒地思考这样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当代青年如何坚定信仰?如何找准人生坐标?

对这个主题特别感兴趣,还出于我个人的原因。我与书中的主人公生活在同一时代,年龄相近,都是师专学生,又都在河北,当年也面临去边疆支教的人生选择。正是因为有过相似的境遇,我更能理解这些坚守在沙漠深处的同龄人,对他们的故事更感到震撼和敬佩。带着这种特殊情感,我全力投入采写。

采访时是年底,新疆最寒冷的季节,气温达零下20摄氏度。出发前,我特意准备了一件加厚带帽大衣和一双加厚毛皮鞋,但在且末县,还是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刺骨的寒冷。借由这寒冷,我也捕捉到支教群体充满活力、无所畏惧战胜艰苦环境的具体细节,感同身受于他们泪水与汗水交融的成长经历。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且末小城的风土人情与安宁和美的幸福生活。这一切,都是当地各族人民与援建青年共同奋斗的成果。这些细节和感受,最终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进入写作阶段,我也用心颇多。面对先进人物,我们往往习惯于书写他们的感人事迹,而忽略了他们的隐秘内心。事实上,了解先进人物的心路历程,更有助于理解他们在关键时刻的人生抉择。我在走近支教群体、聆听他们心声的过程中,就真切感受到,他们既有青春的热血豪情,也有平凡人生的困难烦恼。比如侯朝茹、辛忠起等人,家境普通,父母多病,他们前往新疆,面临很多生计考量。还有大漠情侣王建超和王伟江,他们奔赴西部,还怀着对浪漫爱情的向往。我希望写出他们朴素、真诚的心声,让人物更加可亲可信,于平凡中绽放光芒。

在文风上,我追求清新自然的笔墨,娓娓道来、入情入理。作品叙述实线虚线并置,以增加内容厚度和主题蕴藉。实线是青春故事,力图讲得生动饱满。比如语文教师李桂枝,教书时用心用情,屡屡创优,春节时却独守宿舍,默默垂泪,直到后来在当地结婚成家,过上幸福生活。再如青年教师赵艳菊,不仅自己在当地任教,还动员弟弟成为自己的同事,动员全家人在当地定居。在保定学院15名优秀毕业生的带动和影响下,陆续有300多名学弟学妹选择到基层和边疆挥洒青春的热情和智慧。

虚线则主要围绕与主人公在空间上有交集的热血青年故事展开,凸显历史纵深。发祥于保定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曾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件,记录着革命前辈的热血青春;而在新疆这片土地上,也曾有如张骞这样意气风发的年轻身影。两条线交织推进,有虚有实,有点有面,有古有今,形成一个浑厚的整体,小故事和大历史交相辉映。

好儿女志在四方,笃行者青春无悔。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的选择、追求和精神,值得当代青年思考和学习。写好他们的故事,写好先进人物题材报告文学,需要在思想性和文学性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文体创新。我所做的一点尝试展现在《青春的方向》里,等待读者们的检验。

(发表于《人民日报》2024年9月13日)

如需作者签名,可联系助理18833741298(小吴)或z17737530290(小曾)。微信同号。

长按,加关注

关注春雷纪实

讲好中国故事

往期精选,点击欣赏:

青核桃(散文)

人间仙界(散文)

寻芳习家池(散文)

遗忘的高考(散文)

高占祥其人(散文)

摇曳的无锡(散文)

处女作散文:笑笑饭店

处女作纪实文学:润物细无声

木棉花开(纪实文学)

夜宿棚花村(附创作谈)

真有后来人(纪实文学)

朋友(纪实文学)

我加入中国作协的“内幕”

李春雷作品《县委书记》入选大学教材

李春雷被授予“广元市荣誉市民”称号

李春雷散文《寻芳习家池》入选《大学语文》课本

《木棉花开》进入新中国文学经典丛书


搜一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