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撕毁协议,撤回所有派往中国的科学家,临行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告诉中国核武器研究所:“其实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器研究的伟人,即使没有我们...”
1904年,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市的一个中医世家,本来家境殷实,但是随着父母早逝,也就家道中落了。
不过即使这样年轻的王淦昌也没有放弃学业,在自己的努力和外婆的支持下,从农村私塾一路考到了清华大学。
王淦昌读大学的几年,也是西方列强在中国最猖獗的几年,年轻的他亲眼目睹着百姓的辛苦生存和政府的软弱无能。
他的老师曾对他说过“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王淦昌把这句话深深的记在了心里。
毕业后,他只身一人前往德国求学在柏林大学中师从著名的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一位号称“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
两年后,王淦昌学成归国,27岁就成了浙大教授,为祖国的核武科技事业发展输送了很多人才。
他指导出来的学生有程开甲,吕敏,胡继民等等,甚至李政道也曾是他的学生,这些人后来都是祖国核武事业发展举足轻重的人物。
当年苏联撤走了国内的所有相关专家,国内的众多科学家面对着即将成为废铁的一堆核武器器械一筹莫展。
当时和中国关系比较好的一位苏联学家偷偷给国内的科学家留下了一张“指路秘诀”,“没有我们,你们还有王淦昌。”
后来王淦昌在苏联从事研究事业,刚有了一点重大发现,全世界物理领域的专家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
这时,他却收到了钱三强发来的希望他回国参与核武器研究事业的邀请。
王淦昌此时进行的研究可以说是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答应了钱三强的邀请。
于是就这样,王淦昌放弃了目前已经进行的所有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回到祖国从零开始核武器研究。
出于核武器研究的保密机制,王淦昌放弃的可不仅仅是他的研究,还有他的名字和成就,包括已经近在咫尺的诺贝尔奖。
就这样,一位惊才绝艳的物理学家在国际物理学界销声匿迹了,同时在在中国的大西北荒漠出现了一位研究原子弹的学者——“王京”。
当时的原子弹研究我们国家可以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内几乎所有顶尖的物理学家都参与了进来。
因为王淦昌在物理界的名声太大,知名度比较高,容易引起外界关注,所以只有王淦昌在研究过程采用了化名。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王淦昌在我国核物理研究事业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王淦昌为了祖国放弃牺牲了当时优越的条件和成就。
但是他从没有后悔过,面对祖国的需求,即使隐姓埋名,他仍然掷地有声的说:“我愿以身许国!”
当时的中国科研条件非常艰辛,更别提远在大西北的戈壁荒漠里,日常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也非常恶劣。
王淦昌和团队呆的地方风沙漫天,条件艰苦,实验室也是非常简陋,这在王淦昌意料之内,所以即使条件再艰苦他也没抱怨过什么。
当时王淦昌已经五十多岁了,是整个核武器研究团队中年龄最大的,但是他从没有过喊累喊苦,还经常和团队里的年轻人一起加班到深夜,吃饭也经常是馒头就水。
1961年到1963年,王淦昌领导着团队在戈壁滩深处进行了上千次的爆破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惊动了全世界,也给西方一些图谋不轨和蔑视瞧不起我们的国家起到了震慑作用。
遗憾的是,很多人都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但很少有人知道李政道的老师,王淦昌,曾经他也多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但是,被誉为“核弹之父”的王淦昌,用他一生的奉献与耕耘,托举起了中国核武器大国的身份,让我们不用害怕落后就要挨打。
不论是他舍己为国的奉献精神,还是不怕吃苦的坚持品质,都比一个奖项的分量沉重得多,向王淦昌先生致敬!
作者 张主任讲故事
#我小时候爱看的动画片# #一眼就看上的青铜器# #课本里的长征# #寻路范仲淹# #创作挑战赛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