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欲望,很多人避之不及。
我们习惯用“无欲则刚”的道理,来告诫自己。
可是《道德经》中还有一句话,说“过刚易折”。
任何道理,走到了极端,那就是用错了,应该把握一个尺度。
一个人对欲望的不同处理方式,体现了不同的人生层次。

01
庸者,无欲。
把所有的欲望都舍去,这就什么都不怕了。这样的理解,太偏激了。
《舌华录》中,写了一个叫王维宁的才子。
他出生在一个富贵家庭,诗词歌赋都有学习,还喜欢喝酒。
平时,他结交朋友,请朋友吃饭喝酒,也不要任何回报。一天可以接待几席的人。
对于钱财,他是不屑一顾的,反正都是身外之物,用完了就算了。
很快,他的家庭陷入穷困。有亲戚劝说他,要抠住钱财。他回答:“丈夫在世当用财,岂为财用?”
后来他生活穷困潦倒,有人就建议他卖字画为生。他说:“我读书,是为了糊口吗?”
有一天,他买不起酒肉,无法忍受,走到江边,看到落日,就疯疯癫癫地往前走,跳进了河里。
一点欲望都没有的人,表面看,生活简单,内心没有任何波澜,有“心静如水”的境界。其实他是不懂得生活,处于一种放任的状态。
福楼拜说过:“理智——对欲望盲从的可怜人,和对理性倾耳的认真的人同样正确。”
当一个人舍去所有欲望的时候,其本身也是走到了极端,是一种盲从的世界观。
不要爱,不要工作,工作之后不要任何报酬,被人算计了,连回击的想法都没有,看到金子也懒得捡,见到美人也没有动心......另一边,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这就把无欲和生活,形成了对立面。
丢了钱财的欲望,那么一个人的生活会困顿。一家人都饿得不行。
丢了工作的欲望,就无法跟着社会一起进步,人的价值无法体现。
丢了美色的欲望,人就不会成家了,夫妻,恋人的美好,也一起弄丢了。
丢了学习的欲望,人不会进步,只是浑浑噩噩过日子,完全失去了方向。
没有欲望的人,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如行尸走肉活着,这是很可怕的,更是可怜的。

02
智者,寡欲。
真正聪明的人,不是没有欲望,而是对欲望能掌控。
在明朝,有一个叫范理的人,做了江陵县令。
有一次,内阁首辅杨溥的儿子,从老家去京城。
一路上,杨溥的儿子受到了地方官的热情招待。毕竟,大家都明白,这是一次巴结高人的机会。
杨溥问儿子:“你一路走来,哪一个县令最好呢?”
儿子说:“江陵的县令最不好,待客非常简陋。”
杨溥听了,点赞范理的为人,并且积极提拔其做了德安府知府。过了一阵子,又提拔其做了贵州左布政使。
很多人都劝说范理,应该专门去京城,感恩贵人。
范理说:“宰相要用人,治理天下,这是公事,为什么要去道谢呢?我也是执行命令而已。”
过了几年,杨溥过世,范理到坟头祭拜,感谢他“知人善任”。
后来,范理因为工作业绩出众,进一步提拔。
很明显,范理是有欲望的,希望官位进一步提高。但是他不巴结高人,而是一步一步夯实工作。就是有高人引路,也不去巴结,而是坚持用工作业绩来回报。
在感情和规则上,他选择了规则,也体现了职业道德。
美学家波斯彼洛夫说过:“人们在自觉的、有目的的生产劳动与社会活动的基础上,也逐渐获得了从事自觉的、有目的的审美的活动,即从事审美创造与发展的能力。”
欲望是本能,控制欲望是能力。这也是我们常常说的“自律”。
当一个人懂得降低欲望的时候,那么他的人生,进退自如,进退有序。
想要干嘛,不是走捷径,而是走既定的路线,从而不会有祸害。

03
愚者,贪欲。
俗话说:“蚂蚁贪甜,死在蜜里。”
因为贪图甜蜜的味道,蚂蚁跳进了蜂蜜里,从而腿脚都被黏住,丢了命。
老鼠因为贪图笼子里的肉,因此被笼子困住,也丢了命。
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因此到处找仙药,问神仙,活了四十多岁就没了。
贪欲就像一个陷阱,是自己挖的,又是自己跳下去的;是别人挖的,你是知道的,但是你还是忍不住跳下去。
但凡贪婪的人,结果都是不太好的,他得到或者失去,都是痛苦的。
得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不满足,因此继续去取得,或者什么都舍不得用,那就相当于没有得到。因为他失去了“物尽其用”的快乐。
得不到的东西,总是在想,因此产生了很多的内耗,精神上是受不了的。若一辈子都得不到,那就害苦了自己,每一天都痛苦,白过了。
幸福就在当下,贪婪的人根本看不到。

04
真正幸福的人,会享受赚钱和花钱两种幸福。
保持适度的欲望,让自己对世界有兴趣,积极获取想要的生活物质,去喜欢一个爱人,去珍惜一份劳动成果。
如果努力多年,也得不到,那就算了,学会放手。回头可以享受努力这个过程的快乐。
如果已经得到够多了,那就学会施舍,把快乐分给他人,欲望就减下来,能够从容过日子。
人这一生,欲望适度,爱有温度,得失适度。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