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教科书内容
人美版美术教科书内容
在“好玩的水墨”一课上,学生制作水墨创意作品。
202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迎来了一场深刻的教学改革。今年9月,根据“新课标”修订的美术教材在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启用,三年内覆盖所有年级。这一系列教材的更新,不仅是对过往成功经验的传承,更是对新版课程标准的积极响应与深刻实践,赋予了美术教材新的生命力。美术,作为一门技术性与艺术性并重的学科,不仅在学校美育工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更承担着引领学生价值观、塑造健康人生观的重任。调整后的美术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彰显育人导向和价值引领。人教版义务教育美术教材主编胡知凡表示,人教版义务教育美术教材试图让中小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目的,切实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人教版美术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系统优化,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地安排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在每个单元中,我们都精心设计了多种艺术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地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塑造他们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胡知凡如是说。他进一步解释:“‘以美化人’的教育理念,不仅让学生掌握美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学习将所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内化为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从而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美术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独具匠心,从小学到初中,都安排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美术内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国园林艺术、中国传统编织工艺、中国传统色彩、中国服饰艺术、印染艺术,以及中国传统的舞台美术、中国画、剪纸等,这些元素都融入了我们的教材中。”胡知凡如数家珍地说,“‘以美培元’的‘元’即是基础,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美术的精髓,感受中国人的独特审美追求。”同时,该教材还特别注重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我们安排了众多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供学生欣赏,让他们感受作品中所包含的革命情感。”胡知凡表示,“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摄影、微电影等多种形式,记录和表现革命遗址,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在人美版义务教育美术教材中,在遴选美术作品、插图以及排版设计时,特别注重选择符合当代少年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容,培养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具备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同时,通过多元化的创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自主学习和展示空间,特别关注和引导学生用艺术的手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调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的养成,为未来生活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艺术教材编写和艺术教学中,不能将立德树人扁平化、简单化、概念化,而应该将正确的价值取向融入审美性、生动性、适龄性、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中,通过审美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人美版义务教育美术教材小学段主编黄宗贤表示。此次教材改革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莫过于其单元化的建构框架,即“大单元课程”。这一改革打破了传统美术教科书“一课一授”的模式,采用大单元式编写结构,即每个单元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或观念展开,设置相互关联、先后有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大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进而培养核心素养本位的学习迁移能力。为了深入理解如何构建一个大单元,记者对各出版社的美术教材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新版美术教材普遍以大观念为引领,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与基本问题框架,结合美术实践活动,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这些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往往根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巧妙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情景素材,从而在学习情境中自然引出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随后被细化为每堂课的具体小问题,持续引导学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实现学以致用。“大观念(Big Idea)”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源自英文直译,“它是一个观念,如同一条主线,贯穿于大单元教学中,将分散的知识点巧妙串联起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贾小川指出,大观念使得学习者能够明确所学知识的目的与应用场景,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机整合和统一。北京市育才学校美术教师王加广在使用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科书后表示,大单元教学模式以宏观把控与细微解析相结合的方式,赋予了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可变性、可选性和适应性。这不仅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便利,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高频度认知互补,实现了双方的共同成长。在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美术教师李嘉玉通过实施大单元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多变。在“笔情墨韵绘珍宝”一课上,李嘉玉老师引导学生用线条描绘故宫的珍宝与美景,但并未限制使用何种工具和材料,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工具、材料和媒介进行创作。这一做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还在对比与交流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不同工具在表现效果上的差异。“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帮助学生达成了学习目标,又让他们享受了笔墨趣味,展现了个性创意。”李嘉玉老师说。“新版教材的设计非常吸引人,特别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新教材中,还配备了高清的中国名画折页,这一创新设计充分展现了美术的独特魅力。”北京师范大学贵安新区附属学校的美术高级教师文峰对美术新教材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进一步分享,该校学生的绘画作品甚至有幸入选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美术上册的新教材,他个人也荣幸地参与了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三学段教材的编写工作。这些亲身经历让他对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图像化思维是美术学科的主要特点,因此以图为主、以图释义、图文并茂是美术教科书的主要特点。美术教科书中的插图有一定的特殊性,大部分插图本身就是教学内容。所以除直观、形象、美化版面等作用外,插图还承载着表现美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功能。据介绍,为了使插图形式符合教学内容,人教版美术教科书特意将过去的实拍步骤图改为线描作品,以实现线描作品欣赏、步骤学习、美化版面、统一风格等多方面目的,一举多得。此外,为了保证教科书的经典性,教学用步骤图和示意图多请名家绘制以确保其科学性、审美性。同时,为体现新时代精神风貌,教科书版面设计做了整体规划,合理配置了各种图文要素,精心设计了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版式风格,体现色彩、构图、影像等元素的视觉美感。为了符合学生阅读习惯,教科书版面从趣味性出发,色彩力求丰富而又和谐统一,图文搭配力求活泼而又疏朗大气,并且充分考虑美术学科特色,在各类艺术图片、戏剧表演、影像视频、文字表述等方面均体现较高的艺术品位和健康的审美要求。“新教材版式设计美观、大气、富有时代感,不仅内容遵循科学合理的架构,视觉呈现更是精益求精,力求实现图文并茂的完美融合。教材插图经典性强、形象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有助于增强学习兴趣。文字描述既有生动的情境,又有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情节,不仅传达了艺术知识和技巧,而且用美而规范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艺术与生活、与社会、与时代的关联。”人美版美术教材初中段主编李滢介绍。新课标在艺术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改革,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这对美术教材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其向更加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响应这一变革,新版美术教材打破传统美术教材的局限,以美术为本体,将多种艺术有机融合,实现了对艺术领域更广泛、更深入的覆盖。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激发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探索兴趣,认识艺术的广泛关联,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北京市育才学校美术教师李迎港分享了他在使用新教材时的经验。在讲授人美版美术教材第一单元中故宫及卢浮宫的空间布局时,他结合音乐学科的内容,让学生直观感受建筑的韵律美。同时,新教材还融入了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内容,如故宫主题的网络“云游”、数字绘画、微电影制作等,这些都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并学习到最新的艺术工具和表达方式,从而不断提升他们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能力。“其实,不同单元还融入历史、地理等学科元素,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培养跨领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李迎港说。除了与其他艺术学科相结合,美术还与数学、科学、历史、文学等不同学科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知识网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人美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各美其美”,侧重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视角发现生活中的美。其中,第一课“自然之美”引导学生以开阔的视角发现自然的广博之美,从近观的视角发现精微之美,并用摄影的方式留住美、记录美;第二课“科技之美”带领学生走进装置艺术、现代媒体艺术,发现科技与艺术的奇妙结合,完成创意设计和手工制作;第三课“生态之美”引导学生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生态设计案例并制作生态微景观作品。本单元深度融合信息科技、地理、生物等多学科知识,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充分体现多学科协同育人的理念。对于已经教授美术18年的王加广老师而言,新美术教材无疑为他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切入点和创意。他感慨地说:“在教学时,我更加注重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连接性。无论是讲解作品的演变,还是画家的文学修养与审美传达,我都努力寻找与历史、语文、地理等学科结合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非遗资料图文:
严敬群(中国民协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中国民协“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课题组)
——END——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的开展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成果展览、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文创设计、非遗产业园建设、非遗产业链建设的非盈利性内设机构。
“非遗产业”发展计划
非遗旅游产业、非遗美食产业、非遗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非遗体育竞技产业、非遗演出产业、非遗数字化产业、非遗游戏产业、非遗服装鞋帽产业、非遗酒店民宿、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礼物、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非遗展览展销、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亲子体验、非遗公司团建、非遗社区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教材图书出版以及全国各地非遗产业园、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等全领域非遗产业链建设
联系我们:010-56883097
13810295118(微信同号)
联系邮箱:
83262379@163.com
敬请访问
非遗老字号 https://www.zgfeiyi.net
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