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从感统失调阴影中走出:见证孩子重获自信的奇迹之旅
齐刘海
2025-05-25 07:32:00

曾经,我以为孩子只是性格内向、动作慢半拍。直到儿子上小学后,状况频发 —— 写字歪歪扭扭、总是把数字 “6” 和 “9” 写反,跳绳怎么都学不会,体育课上被同学嘲笑 “笨手笨脚”。看着孩子越来越沉默、躲闪的眼神,我才惊觉,原来这些表现背后,藏着一个让无数家长陌生又揪心的名词 —— 感统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简单来说,就是大脑无法将身体各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有效统合,导致身体不能做出正确反应。它不是疾病,却像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孩子的成长。我的儿子小宇,就曾深陷其中。幼儿园时期,我把他走路总摔跤、不爱和小朋友玩,都归结为 “男孩子调皮”“慢热”。直到老师多次反映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弄掉文具,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带小宇去儿童医院检查确诊感统失调后,我整个人都懵了。医生解释,感统失调可能由孕期胎位不正、剖腹产、过早使用学步车、缺乏爬行训练等多种因素引起。更让我心痛的是,感统失调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小宇变得越来越自卑,拒绝参加任何集体活动,甚至说 “我什么都做不好”。看着曾经活泼开朗的孩子,被感统失调一点点吞噬自信,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他走出困境。

在自救的过程中,我走过不少弯路。起初,我盲目在网上搜索训练方法,带着小宇在家练习,但效果甚微。后来,我开始系统学习感统训练知识,请教专业老师,才明白感统训练需要科学的评估和个性化的方案。于是,我一边带小宇到专业机构进行训练,一边在家配合巩固。

在机构,老师根据小宇的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训练计划。通过大笼球挤压训练,改善他的触觉敏感;利用平衡木、羊角球提升平衡能力;借助抛接球游戏锻炼手眼协调。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实则蕴含着科学原理。在家中,我也将感统训练融入日常生活:让小宇帮忙端盘子、整理玩具,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他玩跳房子游戏,增强肢体协调性;周末带他去公园攀爬、荡秋千,刺激前庭觉发展。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小宇常常因为训练辛苦哭闹,我也有过无数次想要放弃的瞬间。但每当看到孩子因为完成一个小目标而露出久违的笑容,我就告诉自己要坚持。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奇迹终于发生了 —— 小宇能流畅地跳绳了,写字也工整了许多,还主动加入了学校的手工社团。现在的他,眼神里重新有了光彩,自信的笑容又回到了脸上。

这段血泪自救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感统失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的忽视和盲目。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观察孩子成长中的细微异常,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科学训练。感统训练的黄金期在 0 - 12 岁,错过了这个阶段,矫正难度会大大增加。同时,家长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鼓励,让他们在训练中感受到支持和爱。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是花期不同。别让 “感统失调” 成为孩子自信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希望我的经历,能给正在迷茫的家长一些启发和力量,愿我们都能陪着孩子,跨越成长路上的每一道坎,迎接属于他们的灿烂明天。#创作挑战赛八期##顶端2025夏日创作季#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