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498字,阅读时长约为4分钟。
前段时间,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5条非遗特色精品旅游线路。这5条线路有美食、有观影还有技艺和雅音,处处是文化,所谓隔着千年时光,与先人的智慧击掌,大概亦是如此。“网观”今天给大家带来最新的线路攻略。
中华老字号西安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大唐不夜城)—中华老字号春发生葫芦头泡馍系列制作技艺(南院门)—中华老字号樊记腊汁肉夹馍制作技艺(竹笆市)
食物,离不开脚下的土地,其风味与乡土有关;技艺,少不了匠人的执着,其传承与匠心相连。八百里麦浪翻滚,西安的非遗美食与“碳水”紧密相连。
早在《诗经·豳风·七月》中便有记载,秦人祭祀宗庙、招待上宾时有着“献羔祭韭”“朋酒斯飨,曰杀羔羊”的礼仪风俗。至西周时,曾把“牛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而牛羊肉泡馍恰恰是在古代“羊羹”的基础上演变而成。
▲同盛祥牛羊肉泡馍 图源:曲江文旅股份
游览大唐不夜城时,不妨去同盛祥咥一回泡馍。精选的牛羊肉搭配独特的调料,经过长时间的炖煮,肉烂汤浓,现打的馍外酥内软,食客耐心掰馍,再交由大厨烹制,入口料足味厚,肉烂汤浓,馍香四溢,令人回味无尽。
▲同盛祥牛羊肉泡馍 图源:曲江文旅股份
在西安,南院门春发生葫芦头泡馍常常被葫芦头食客优先推荐,毕竟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春发生承载了几代人的美食回忆。
▲春发生葫芦头泡馍 图源:西安旅游集团
春发生葫芦头泡馍,因选料精细、汤鲜肉嫩、香气独特而闻名,其制作技艺讲究,从精心挑选的猪大肠,到熬制醇厚的浓汤,每一步都凝聚着匠心。除了海味、时鲜、虾仁、鸡片、大肉等系列葫芦头泡馍外,他们还整理研创了“五行菜”,深受顾客青睐。
▲春发生葫芦头泡馍 图源:曲江文旅股份
地处竹笆市的樊记腊汁肉夹馍,其制作工艺堪称绝妙,专营腊汁肉和白吉馍夹肉。风味独特的樊记腊汁肉夹馍,还有“肥肉吃了不腻,瘦肉无渣不含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浓香久不散”的美誉。
▲樊记腊汁肉夹馍 图源:大唐不夜城
传承千年的美食技艺,自带地域风味,白吉馍外酥里软,夹上剁碎的腊汁肉,香气扑鼻,咬上一口,皮酥里嫩,肉质软烂,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醇厚滋味,令人回味无尽。
西安鼓乐·东仓鼓乐社(大唐芙蓉园)—非遗演艺(永兴坊)—秦腔(易俗社文化街区)
深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文化基因,有时仿佛只需要一场表演。从宫廷宴乐到秦韵秦声,流传千百年的非遗演艺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
鼓乐声起,似乎能听见大唐盛世的喧嚣与繁华。东仓鼓乐曲调丰富、形式严谨、风格鲜明,曲风磅礴大气,是中国现存鼓乐中的翘楚。自2006年入驻大唐芙蓉园紫云楼,东仓鼓乐社历经数年悉心打磨,对原生态东仓鼓乐重新整理锤炼,将大唐乐舞与东仓鼓乐相融合,精心打造出唐代宫廷燕乐《鼓》来传承和发扬西安鼓乐。
▲唐代宫廷燕乐《鼓》 图源:大唐芙蓉园
演出以来,极具观赏性的表演,让人颇有重回大唐盛世的恍惚之感。若有时间便去聆听东仓鼓乐,感受那穿越千年的华丽乐章。
▲唐代宫廷燕乐《鼓》 图源:大唐芙蓉园
秦腔、皮影戏、杖头木偶、提线木偶、陕西说书等二十余种非遗演艺汇集,陕西非遗美食、陕西老字号美食、陕西特色美食等800余种美食集结。坐落于西安中山门里唐代108坊之一的永兴坊以陕西非遗文化为基础,让非遗演艺与美食传承相互共生。
▲非遗演艺 图源:永兴坊
板胡声响起,一曲高亢激昂的秦腔吼出了关中大地的阵阵秦韵,它见证了古城的沧桑变迁,也诉说着西北人的豪迈雄情。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激昂的旋律,还在于其立意深远的文化底蕴。在易俗社文化街区寻秦腔遗韵,感受秦腔古老且现代的魅力。
▲秦腔演绎 图源:易俗社文化街区
楮皮纸制作技艺(长安区东台新村台沟村)—关中秦腔戏剧脸谱(长安区王莽街道小峪口村)—沣峪口老油坊榨油技艺(长安区滦镇街道西留村)
纸,在历史长河中曾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人用它书写诗词歌赋,也用它传递信息,它承载了先人无尽的思想与智慧。
秦岭北麓的北张村,世世代代皆以造纸为业,楮皮纸造纸技艺比东汉蔡伦造纸还早了300年。这项古老的造纸技艺饱含匠心,传承至今,被誉为手工纸工艺演化进程的活化石。一道道制作工序,恰似一场与时光的交谈,叙说着往昔。
▲北张村楮皮纸抄制技艺传习所展示的楮皮纸文创产品 图源:陕西日报
秦腔,作为古老戏曲艺术之一,脸谱是其固有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一套完备体系。在长安区王莽街道小峪口村,关中秦腔戏剧脸谱这一传承千年的艺术瑰宝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其色彩斑斓、造型夸张的脸谱,每一笔勾勒都是剧中人物性格的外在表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非遗传承人的智慧与心血。
▲陕西关中秦腔戏剧脸谱第四代传承人陈耀武在工作室画脸谱 图源:西安发布
沣峪口老油坊位于长安区滦镇街办所辖的沣峪口村西,创建于清光绪十三年,是西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手工榨油作坊。
踏入老油坊,古老的榨油用具、古老的榨油方式等仿佛都在讲述着往昔故事。其延续明清时期的立式榨油方式,以河水作动力,依凭杠杆原理运作,历经采料、磨胚、蒸胚、包坨、压榨、沉淀成油等30多道工序,榨出的油质纯净、色泽明亮、口感上佳,堪称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老油坊榨油技艺传承至今,仍然保持着传统技艺的纯粹与质朴。
▲百年老油坊牌匾 图源:文博西安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皮影戏(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唐流彩(白鹿仓滋水非遗大集街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延续着文化的血脉。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陈列厅基础上逐步发展建设而成的,展示西安部分国家级非遗、省级非遗及市级非遗项目,长期免费向广大市民开放。剪纸舞动,陶艺旋转,刺绣灵动……古老岁月珍藏的非遗之美各有千秋,共同构筑西安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景观。
▲部分非遗陈列 图源:西安文旅之声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纸影戏、驴皮影等,是一种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古老的综合性艺术。
走进被誉为“一家让古老皮影艺术‘活起来’的博物馆”的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造型栩栩如生的皮影精品,彰显着清代鼎盛时期皮影艺术的魅力。
▲《闹龙宫》清代早期·灰皮影 图源: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
灯光渐暗,白色幕布之上,于光影之间,活灵活现的人物仿若要从幕布中走来。值得一提的是,该博物馆以镇馆之宝《闹龙宫》皮影场景作为设计灵感之源,借助潮流设计手段重新阐释,打造出一系列文创产品。
▲部分馆藏 图源: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
走进白鹿仓的滋水非遗大集街区,浓厚的非遗文化,无不凸显出非遗传承人的智慧和匠心。作为一种极其古老的绘画方式,唐流彩在唐代被称为“水画”或“墨池法”,在注满水的容器里,依照构思滴入颜料,颜料随水自然流动形成出不规则的画面。千人千样的唐流彩作品,独具特色的图案令人眼前一亮。
▲使用“唐流彩”技艺制作的部分文创 图源:西安文旅之声
西安鼓乐·集贤乐社(周至县集贤镇)—熨斗村曲子(周至县马召镇熨斗村)—厚畛子山歌(周至县厚畛子镇钓鱼村)
似乎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变迁,西安鼓乐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出雄浑激昂的旋律。作为西安鼓乐重要支柱之一的集贤鼓乐,受唐宫廷音乐濡染,配器架构庞大且复杂、乐曲系统完备,演奏形式和乐谱与唐宫廷音乐一脉相通,其演奏形式分为坐乐与行乐两类。
当古老文化在非遗人的精彩演绎中流淌而出,每一段乐曲都将在传承中谱出新华章。
▲集贤鼓乐 图源:周至文旅
在周至民间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熨斗曲子》(又称《熨斗村曲子》),它是周至县马召镇熨斗村传统民间曲子,是周至地区颇具特色的民间曲艺。《熨斗曲子》的表演形式灵活轻巧,通常运用三弦、二胡、笛子等乐器,伴有四页瓦、钟、尖板等打击乐器,满唱时一唱众和,情绪热烈。历经千年传承,现今已有“五更鸟”“六月花”“农家乐”等众多演出代表作。
▲演出旧照 图源:周至县文化馆
流行于周至厚畛子、王家河、 沙梁子等山区诸镇的厚畛子山歌,乃是在劳动生产中创作的艺术作品,其曲调色彩鲜明,绵远柔婉,更接近自然语言形态的唱腔,形成了厚畛子独特的原生态山歌。
其实,无论是西安鼓乐、熨斗曲子,还是后畛子山歌,每一段旋律,都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和地域的独特风情;每一段唱词,都是历史的积淀和匠人的传承。
▲厚畛子山歌旧照 图源:周至县文化馆
*封面图源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永兴坊、易俗社文化街区、大唐芙蓉园、西安旅游集团等
原创:觅映
编辑:孙慧敏 | 责编:贾梦寒
视觉:任君雅 乾门
校对:王军贤 | 统筹:张博文
审核:洪敏 | 总编:常征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网观西安」所有,法务:陕西连邦律师事务所刘攀。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