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仵树大 通讯员 叶楠
陈凯强、高营三、吴洪良、李高峰、蔡斌,这5个不同名不同姓的人,却有着诸多共同之处:来自同一个单位,同为驻村第一书记,肩负同样的使命,先后在同一个村子坚守2年以上,一起凝心聚力让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们的名字注定要载入舞阳县辛安镇刘庄村村志,被村里老少爷们儿铭记在心。
刘庄村地处漯河市西南部,总人口1262人,耕地面积1739亩,一无区位优势,二无矿产资源,三无城区辐射,却依靠漯河市水利局连续11年派出的5任驻村第一书记定点帮扶,完成了“美丽蝶变”,先后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40多项荣誉。
为摸清楚5任驻村第一书记接续接力“驻”出了什么,自10月中旬以来,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和漯河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一道,多次深入刘庄村,从“使命担当、难题困惑、实践路径”三个视角“解剖麻雀”,全方位审视第一书记在基层舞台上握稳“接力棒”、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驻村工作的情况。
彰显了第一书记的使命担当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5任驻村第一书记始终围绕“为刘庄做点什么”,他们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乡村变成干事创业的热土。
当好基层党建的带头人,让党旗高高飘扬。5任驻村第一书记与村“两委”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
推动支部头雁强起来。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雁。第一任驻村第一书记陈凯强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大力推荐致富本领强、带富能力强、奉献意识强的张士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头雁引领带动全村快速发展。每次换届选举张士兴都是全票当选,他还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推动“红色细胞”动起来。引导建立“党员联户、干部包片、支部会商”机制,全村38名党员每人分包联系8~10户,从村民的“牢骚话”里找问题、破坚冰、聚民心。特别是在“五星”支部创建中,引导村干部每人牵头挂帅一颗“星”,比学赶超、联手摘“星”。
推动基本制度严起来。有了驻村第一书记的加油助力,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的落实更严更具体,有的党员说:“过主题党日比过生日都重要。”健全“阳光村务”工作体系,低保户评选、发展党员等村内重大决策均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确保村内事务公开透明。
当好强村富民的引路人,让产业蒸蒸日上。5任驻村第一书记把接力“兴产业”摆在首位,刘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5%到实现赶超,是帮扶前的12倍。
蹚出了路子。陈凯强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农户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龙头企业的“双绑”机制,全村92%的土地入股合作社,村民每年都能拿到土地租金和收益分红,2015年就实现整村脱贫。同时,通过“支部联建、以强带弱”,帮扶周边7个村庄集体经济增收3万~6万元。
丰富了模式。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高营三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赴省内外先进村学习,开阔视野,帮助一些村民传承老手艺做小磨香油,鼓励一些村民学习电商销售。推动建成200千瓦光伏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促成广东母婴用品公司、东兴塑胶公司落户刘庄,让农村“留住妈,拴住娃”成为现实。
创出了品牌。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吴洪良瞄准特色农产品加工,带领村民向“高效种植—特色加工—就地增值”迈进,千方百计联系省农业科学院购买红薯原种,建成标准化无菌生产车间,创立“舞阳一根儿”纯红薯粉条品牌,让红薯身价翻了几倍,“土特产”文章越做越大。
扮靓了乡村颜值。吴洪良聘请专业院所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筹措资金整修沟渠、建成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入户率、路面硬化率100%,村西建有百亩植物园,村北建有标准化足球场,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宜居。
焕发了文明新气象。第四任驻村第一书记李高峰推动建成村级活动场所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舞阳县率先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月月开展道德讲堂,修订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定期评选“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形成。
熄灭了矛盾火苗。5任驻村第一书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统筹考虑服务半径、居住形态等因素,科学合理划分25个网格,每个网格覆盖5~15户,群众有事随时都能找到党组织、见到村干部和党员,刘庄村10余年来零上访、零案件、零事故。
当好服务村民的贴心人。5任驻村第一书记从小事琐事做起,把工作价值体现在村民的口碑中、绽放在村民的笑脸上。
实打实托起了村民的幸福感。第五任驻村第一书记蔡斌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筹资建成可容纳300多名幼儿的爱心双语幼儿园、7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的共享食堂,以及集中供养13名孤寡、失能老人的幸福院,党员干部轮流义务照料,家庭签约医生及村医定期为他们体检,真正实现了幼有所育、老有所养。
心贴心换来了真情。2020年适逢疫情,大棚蔬菜面临滞销,吴洪良开着自己的车到社区推销。2022年麦收时,李高峰帮刘清选老人抢收麦子,临走时,老人拉着他的胳膊“责怪”道:“你这个孩儿,必须吃大爷一顿饭,谁能说不中。”2023年某一天的凌晨两点多,村民郭振方身体不适,蔡斌把他背到车上送到县医院,跑前跑后、忙里忙外,出院时,郭振方拉着蔡斌的手说:“孩儿啊,谢谢你啦,要不是你,我估计都起不来床了!”
村民心中有杆秤,点点滴滴的小事搭起了驻村第一书记与村民之间的桥梁,他们也从外来的书记变成了村民心中的自家人。
破解了第一书记的难题困惑
刘庄村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在于5任驻村第一书记较好解决了基层治理中面临的一些困境,这也是驻村第一书记普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初来乍到如何融入?绝大多数驻村第一书记初到村里,很容易“水土不服”。刘庄村5任驻村第一书记都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交接期内,上一任驻村第一书记当好“导师”,带领新任驻村第一书记下村入户调研走访,党员全部沟通、村民代表全部见面、知名乡贤全部走访,深入了解全村基础设施、特色产业、人口结构等情况,干部群众对新驻村干部“一见如故”。
能力本领如何提升?驻村第一书记既要强班子、找路子、脱帽子,还需结对子、解梁子、树牌子,时不时也会遇到挠头事。
“我们积极参加市县两级举办的专题培训班、大讲堂等,与县级领导、镇科级干部结成‘帮带对子’,参加全市‘出彩吧·支书’大比拼活动,在相互交流中比学赶超、实干争先。”刘庄村现任驻村第一书记蔡斌说。
集体经济如何破局?凡需要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的村,大多集体经济不强。刘庄村的5任驻村第一书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加强项目谋划运作,“土里刨金”发展特色产业,先后帮助村集体成立种植合作社,兴办建材公司、食品加工厂等企业,做大做实村集体经济“蛋糕”,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后盾作用如何发挥?作为派出单位的漯河市水利局,该局班子成员每个月轮流到村里蹲点帮扶,每个季度局党组会专题研究一次驻村工作,同时局机关党支部和刘庄村党支部结对。在脱贫攻坚期间,局机关8个党支部和村里9个贫困户结对,局机关的干部职工对刘庄的情况都十分熟悉,形成一套常态化帮扶机制,“干部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的工作格局提升了支部引领发展和服务群众的向心力。
探索了第一书记的实践路径
5任驻村第一书记在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方面虽然做出了不同贡献,但从他们的驻村实践中可以得到一些共性的经验和启示。
有贴近群众的亲劲。只要提起驻村第一书记,刘庄村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老人们最常说的话就是“看到第一书记,就像看到了亲孩儿一样。”实践证明,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核心,才能赢得群众的赞扬。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真正把村民当亲人。”陈凯强有感而发。
有扎根基层的干劲。从走访村民到发展产业,从建设大棚到兴办企业,5任驻村第一书记在驻村期间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最终推动刘庄由弱到强。实践证明,只有身子沉下去,作风才能实起来,事业才能兴起来。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把农村作为培养锻炼自己的广阔舞台,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从小事细节做起,以钉钉子精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把难事办成。”高营三谈及驻村经验时说。
有直面问题的闯劲。面对难题,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5任驻村第一书记用实际行动交出了“高分答卷”。实践证明,凡事皆有解,无论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个别的还是普遍的问题,一定能从理论上、实践中、群众那里找到解决办法。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树牢有解思维,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坚定不移破除障碍、打通瓶颈,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吴洪良道出了自己的感受。
有久久为功的韧劲。“1个后盾单位+5任驻村第一书记”持续十多年的努力,成就了“刘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