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强业“新茶经”的 “创新密码”
采访团成员在“墨君茯茶”采访。
5月21日下午,第31届副省级城市党报总编辑联席会议暨“总编辑看西安”集体采访团走进西咸新区泾河新城茯茶产业园区,循着茶马古道的悠远铃音,追溯茯茶千年历史,探寻茯茶产业的“创新密码”。
采访团成员聆听“墨君茯茶”讲解员介绍相关情况。
唐宋时期,茶便成为中原与西域地区的大宗贸易商品。泾阳一直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也是南茶西走和北上的必经之地,并逐渐成为茶叶贸易的中转站和集散地。
在“墨君茯茶”智能化生产车间,全自动压茶机精准控制着茶砖密度,无菌发酵室内,金花菌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蓬勃生长。“茯茶以金花菌为重要标志,形成了独特品质,这种状似金花的冠突散囊菌造就了茯茶的风味。一块茯砖茶的加工,从毛茶到成品,需历经筛拼、汽蒸、渥堆、压制等20余道复杂工序。”“墨君茯茶”讲解员向采访团记者介绍道,“我们优选茶叶原料,让金花‘开遍’六大茶类,为系列茯砖茶的功效、品质等研究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持,实现了‘科技兴茶’。”
作为“墨君茯茶”的生产企业,金叶茯茶有限公司被列入西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日产两吨茯砖茶。旗下品牌“墨君茯茶”以传统加工工艺和现代制茶技术相结合,已打造出30余种产品,其中10款产品已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备案。“墨君茯茶”曾成功入选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特许生产制造商、销售商。
党报同仁接受采访。
如今,作为泾河新城茯茶产业历史展示载体的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仿古建筑与数字化展陈技术相映成趣,从“茶马互市”的繁荣盛景,到泾阳茯茶金花菌发酵工艺的精妙展示……一部讲述茯茶前世今生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茯茶不仅承载了茶文化,更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见证。”济南日报全媒体部主任孙立忠说,“这里用沉浸式展陈让历史‘活’起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创新样本。”
作为茯茶核心产区,泾河新城汇聚茯茶企业266家,年产量达6000吨。2024年茯茶出口额同比增长188.5%,茯茶产业已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劲引擎,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
长春掌上融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佟刚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茯茶,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发展价值的产业,有助于进一步带动文旅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让千年茶香成为打开富民强业之门的‘金钥匙’。”
党报同仁参观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采访团在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采访。
5月21日下午,第31届副省级城市党报总编辑联席会议暨“总编辑看西安”集体采访团走进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实地探访这座拥有“黑灯工厂”的现代化汽车生产基地。大家穿梭于科幻感十足的车间,见证着每分钟1台整车下线的“中国智造”速度,感受西安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在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的生产车间内,机械臂“翩翩起舞”,无人驾驶AGV小车繁忙穿梭,有条不紊地将零配件运到相应的位置……在这里,现代化作业线科技感十足,目之所及,机器人成为绝对“主角”,仅有少数技术人员在大屏前监测数据。
“没想到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已然成为现实!”在参观整车生产流程后,青岛日报社监督互动中心副主任崔武感叹道,“西安的先进制造业动能澎湃、活力十足,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
在焊装车间主线制造区域,934台机器人正协同作业,像搭积木一样将车体、顶盖等合拼焊接为结实的车身骨架——这震撼的场景,成为采访团成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崔武表示,这座“黑灯工厂”不仅展现出先进的智能制造水平,更折射出传统工业城市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工厂以“5G+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底座,可实现冲压、焊接、喷涂自动化率100%,并且能够对生产流程、品质管控、设备故障等实现快速响应和优化。
作为吉利集团目前占地面积最大、投资最多、产品最高端、工艺最先进、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超级智能“黑灯工厂”,西安工厂的柔性生产线可兼容燃油、混动、纯电3种动力形态,并且支持6款车型共线生产。
“西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强势崛起!”广州日报数字运营部主任毕征说,“今天的参观,让我对西安有了新的认识,从千年古都到汽车产业如此发达的城市,西安经历了蜕变,科技与创新气质也愈发突出,西安作为硬科技之都名不虚传!”
探访涉农企业“走出去”的“开放样本”
采访团成员在爱菊集团采访。
亲手制作“biangbiang面”,观赏花式各样的非遗花馍,沉浸式感悟农耕文化……5月21日上午,第31届副省级城市党报总编辑联席会议暨“总编辑看西安”集体采访团走进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在弥漫着哈萨克斯坦麦香的“陕味”美食中,探访西安涉农企业“走出去”的“开放样本”。
作为西安老字号企业的爱菊集团,依托西安港粮食进口口岸和中欧班列(西安)优势,拥有一条直达园区的铁路专用线,并且建成哈萨克斯坦北哈州、阿拉山口综保区和西安浐灞国际港三大园区,构建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位一体”的跨国体系,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协同发展。
长江日报社(长报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林霓涛在体验亲手制作“biangbiang面”后表示:“我这个南方人平时吃惯了挂面,今天自己动手制做‘biangbiang’面,很有意思,煮好后一尝,口感确实筋道!”林霓涛说,“西安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爱菊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加工基地,让大家能方便地吃到国外的优质面粉,我感到不虚此行。”
“这种充满文化韵味的花馍在我们当地很少见,我看到的时候感到很惊艳。”在造型精美的非遗花馍展台前,厦门日报社编委、采访中心主任吴慧泉驻足拍照,他说:“这里有很多的外国友人,借助非遗花馍,有助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展现在外国友人的面前。他们看到花馍时露出的惊叹表情,让我深刻感受到,我们一定要不遗余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新闻办(精品办)主任孙丽华对爱菊集团的发展模式印象深刻,她说:“爱菊在哈萨克斯坦设立工厂意义非凡,特别是浐灞国际港专门为爱菊集团建立了一条‘粮油专线’,不仅畅通了粮油贸易通道,而且为西部地区粮食进出口提供了有力支撑。政府的支持会让企业更有底气,我为西安由衷地点赞!”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欣怡 康乔娜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旭东
编辑:小璐
审核:彭城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西安报业·西安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摘编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