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纪录片《东方新科幻》:中国科幻想象的溯源与瞻望
文艺报
2024-11-26 14:45:54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国科幻文艺的作品质量与品牌效应逐步提高。“科幻+”新型文化业态蓬勃生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2024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总台四川总站、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东方新科幻》在CCTV-9播出。该纪录片以《去远方》《未雨绸缪》《未来人类》《家园遥望》为主题,对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科学理论、前沿技术等领域进行全景式盘点,展示属于中国科幻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价值观。纪录片通过专家访谈、作品展示、影像呈现等方式,实现知识科普的功能,为受众搭建起理解科幻作品的桥梁,积累并扩充中国科幻的群众基础,让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社会氛围蔚然成风。

纪录片外景中,作家、科技工作者和节目摄制组一起走访前沿科技研究和生产一线,现场交流探讨创作灵感

探寻创作动因,溯源东方美学

《东方新科幻》从张然所创作的新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梦游太阳系》讲起,再讲述郑文光所著新中国首部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彰显其跨越时间的生命力。这一过程凸显了中国科幻想象与社会历史因素的互文关系,当时的国人对科学技术和探索远方的急切渴望,激发了对运用科学创造美好未来的想象。纪录片梳理总结中国科幻的发展历程与经典作品,应用原文复现辅以AI技术生成动画视频,受众既能够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色,又能够结合影像体悟作品中的奇瑰想象。

纪录片访谈了多位中国科幻作家,探寻科幻想象背后的文化根源,他们的生长环境、生产和生活经验都为从事科幻创作奠定了基础——

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青铜神树顶端的人首鸟身像,展示出了古人逃出皮囊囚笼、放飞心灵的理想。三星堆文物中纵目面具的柱状目,仿佛在观测太空,展现了古蜀人丰富的精神世界,激发出科幻作家王晋康《豹人》对未来人类样态的深度思考。科幻作家陈楸帆受到潮汕文化的浸润,他的作品《匣中祠堂》借助对数字化元宇宙技术的想象,讲述了金漆木雕、英歌舞等潮汕民间艺术的技艺传承。科幻作家凌晨在《437火锅诞生记》中将太空的火锅文化视为对大地、对现实生活中一种眷恋。《科幻世界》创始人谭楷认为,走过800万年历史的国宝大熊猫是一个很科幻的物种。他借此提出了“熊猫火星移民计划”,启发众人想象未来的熊猫如何在火星上生存。简而言之,纪录片揭示了科幻作家对现实土壤的深情观照。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传承延续着农耕文明,中国科幻作家在创作中善于使用本土文化符号,营造着作品的民间地域质感。

科幻作家何夕在自贡恐龙博物馆的恐龙化石前

摄制组跟随科幻作家实地探访壮美山河,发掘其背后所孕育的科幻想象,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与体验感——

我国地大物博,不少地形地貌天生自带科幻氛围,其背后所反映的历史印记更是蕴含着开拓探索的科幻精神。纪录片重点介绍了青海冷湖镇,其具有酷似火星的雅丹地貌,是东半球最适合天文观测的地方,科研人员在此建立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上世纪我国石油工作者在冷湖油田的建设过程,宛若人类探索宇宙星辰的预演。如今的冷湖已成为科幻想象的热土,形成多部以冷湖为创作灵感的科幻小说,为冷湖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冷湖的新生,正是一个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与科学幻想相互成就的典型案例。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片中展现的科幻作家创作理念体现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人文情怀——

纪录片提到,中国作家写到人工智能的故事时,更多会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求同存异。严曦的《造神年代》结尾,人类与人工智能成功达成和解。电影《流浪地球》,其叙事内核与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相似,都是讲述人通过改造自然,实现跟自然共存的故事。影片中所强调的饱和式救援,与现实中抗洪、抗震时,中华民族所呈现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相契合。在纪录片的访谈中,青年科幻作家程靖波用《礼记·大同篇》的“老有所终,幼有所用,壮有所长”阐述了其作品《且放白鹿》的创作理念。中国作家承继着几千年来对人与社会、人与家庭关系的重视,科幻故事中对老年人的尊重,代表着人类与科技和谐共生的期望。盲人科幻作家陈光炅《梦行多重界》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其失明之后的梦境世界,他自身用写作追寻光明的励志经历,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总而言之,《东方新科幻》对中国科幻文学作品的回溯与总结,阐释了具有东方美学特征的科幻理念,科幻想象与民族精神有机交融。这将激励后来者沿着前人的脚步再接再厉,讲好科幻视野下的中国故事。

纪录片展现了科幻作家王晋康的诸多作品,探讨科幻与科技哲思的关系

科技助推文艺,想象照进现实

我们正在共享科技创新发展成果。“数字中国”建设有序进行,信息技术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勃兴;中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航天人向着星辰大海追寻宇宙奥秘。科幻文学是以技术推演和发展预测、以描写极其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文学作品。作为纪录片,《东方新科幻》采访了许多科学工作者,到达科研基地一探究竟,为观众科普科幻背后的科学故事,进一步解析着科学与科幻的关系。

纪录片谈到诸多因科幻而结缘科学的例子。中国科学院天文台研究员盘军,儿时所向往探索的神秘宇宙,如今已经成为了日常的研究对象。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地质学家刘兴诗,都兼具科学研究者与科幻作家的身份,实现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有机融合。“月宫一号”首席科学家刘红发现科幻小说中很少关注人类如何在外太空中活下来,她所领导“月宫一号”的实验,种植了35种之多的植物,构成了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四生物链环系统。纪录片还展示了科学工作者从传统文化中所汲取的灵感。国家土地科学研究中心总规划师胡腾,通过对成都丹土村同治龙窑传统工艺的观察,试图取得对未来居所的灵感。华中科技大学的科学家提取做传统陶器的智慧,把房屋设计成蛋型,被命名为“月壶尊”。科学工作者的现身说法,连接起了科学与科幻的沟通桥梁,展示了科学背后丰富的文化底蕴。

科幻作家为了让作品更具科学性,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访科研基地,了解变化万千的科学现象,探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纪录片中,刘慈欣探访了锦屏一级大坝、锦屏地下实验室,了解水电工程设施的现状,以及暗物质探测的奥秘。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展现了“太阳氦闪”的科幻创意,而在四川稻城亚丁,科学家们利用环形阵太阳射电望远镜,密切观测太阳的轨迹。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的“拉索”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是科幻作家七月《群星》探测地外信号的创作源泉。科幻作家江波考察机器人实验室,为机器人作平衡测试,其在《机器之门》等作品中揭示人与机器的共生图景。凌晨的《437火锅诞生记》源自对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探访。正如刘慈欣在片中所说:科学并不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前沿科学所蕴含着的想象力,为科幻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故事资源。总之,科幻与现实科技成就的融合,既让文学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了技术依据,培育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土壤,又让科学工作者踔厉奋发,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助力想象照进现实。

刘慈欣与科研工作者走访地下实验室,与暗物质探测科研人员交流,并谈论对中国科幻的看法

超越认知边界,创造崭新未来

“远方不仅是距离上的丈量,更是人类认知边界之外的地方”。《东方新科幻》的价值在于其不断追问人类未来的命运,并从科幻作家、科学家的回答中,指引观众不断获取新的信息,突破认知的边界。纪录片以未雨绸缪的角度看待危机叙事,既介绍了刘慈欣《三体》所反映的来自外星生命的侵袭,又阐述了灰狐《固体海洋》中对生态环境的忧思,还关注严曦《造神年代》中对人工智能无限度发展的疑虑和恐惧。纪录片以广阔深邃的目光展开对未来的畅想,一方面以星际视野探索宇宙格局,突破文明发展的空间上限,另一方面关注人类的生活样态,聚焦脑机接口、虚拟现实、人机共生等前沿技术成熟之后的应用。换言之,纪录片关注人类最本真的需求,并寻求其在未来的实现途径。正如结尾所说的:“不管在哪里,安居乐业,幸福健康,亲友常伴,诗与远方都是我们不变的希望。”

《东方新科幻》突破的不只是科幻文本内部想象的边界,它的拍摄、制作与传播,拓宽的是整个中国科幻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边界。纵观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史,从初露峥嵘到厚积薄发,近年来作品数量更是呈指数上升态势,具有奇思妙想的高质量佳作屡见不鲜。在《流浪地球》《三体》等科幻文学改编影视作品收获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之后,科幻跨媒介传播前景更加火热。

目前的中国科幻,已经迎来突破进阶的机遇期。此前,电视栏目《科幻地带》、纪录片《我眼中的中国科幻》《中国想象力》等,为普及科学知识,爬梳幻想肌理起到重要作用。全景式回顾科幻文学发展的《东方新科幻》,进一步为科幻的“破圈”添砖加瓦。纪录片赋予受众跨界视野,实现科学与艺术的融会贯通,比如关注建筑设计师马岩松的科幻建筑、科幻画家金霖辉的画作、天文爱好者的星空摄影、成都青年作家与朋友的宇宙诗会,充分发掘科幻的跨媒介转化潜力。纪录片所介绍的月球基地2050国际创新大赛、熊猫火星移民计划都充分调动了参与者的想象力,在头脑风暴中共同描绘科学幻想的多重可能。

可以说,《东方新科幻》打开了从科普到科幻的通道,观众将更加熟谙我国科幻的文化基因,科幻文艺的传播面将更加广阔,我国科幻生态的发展将更加朝气蓬勃。它激励着新生代科幻爱好者乘风破浪,结合前人的理论积淀与实践经验,将科学精神与视野开阔的中国式想象相结合,彰显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铸就反映时代、表达时代的科幻精品,创造属于中国科幻的崭新未来。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网络智能时代中国文艺与科技融媒介传播研究”(21AZW021)之阶段性成果]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文艺报1949”公众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

▶点击手机右上角“. . .”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的推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4年11月25日6版

微信编辑:王靖茹(实习)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