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从苏轼歌颂爱情赞美亲情的诗词 看其家国情怀|吴仕钊专栏91
河南文苑
2024-11-26 17:33:13
#吴仕钊#
从苏轼歌颂爱情赞美亲情的诗词
看其家国情怀
文/常兴
 
苏轼作为豪放派诗词的开创者,始终在创作中贯彻他“文如其人”的宗旨。“文如其人”往往与作者的思想品格息息相关。从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触摸文字背后所潜蕴的超拔生命的品格,便会看出其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性格中,亲情与友情是构成其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对家人还是友人,都流露出真挚、坦率、忠诚、热烈的情感与高尚品格,他的诗词作品就是这种观念的绝好见证。实际上,苏轼歌颂爱情,赞美亲情的诗词,是其家国情怀的重要部分。
    一、先看歌颂爱情的诗词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苏轼写爱情的诗词只有4首,分别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浣溪沙·春情》和《雨中花慢·邃院重帘何处》。
在中国人士中,重情是其显著的特点。试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看看苏轼其人是如何彰显这个情怀的。这首词写出苏轼在原配妻子王弗逝世十年后梦中相见的情景,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苏轼在妻子亡故十年之后又在梦中遇见,用词作形式表现出来?在王弗之后,先后还有两个女人相伴苏轼,一个是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另一个是侍妾王朝云,比苏轼小二十六岁。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但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而这首词并没有让苏轼当时的妻子王闰之心里难过,相反,她更加敬重这个情深意重的丈夫,陪他度过了人生中最落魄的时期;他后来的侍妾朝云也对他敬佩有嘉,成为了东坡“满肚子不合时宜”的红颜知己。这首词到底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感,以至于在千百年后,无数的女粉丝,在读到这首词后,都会流着泪在下面写上一条真诚的评论:“来世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劫”。这穿透千年时空的爱情,传递大爱的诗词,其中蕴含的是怎样的情愫,又是何等的情怀?当我们了解了王弗其人,或许可以帮助解开这个谜团。
王弗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跟苏轼的另两位妻子不同的是,不仅是好伴侣,更是他事业上的帮手。王弗具有观察人心的能力,当丈夫跟客人在家中交谈的时候,她在背后听着,给出自己对不同客人的看法,提醒丈夫结交贤人,远离利己、轻浮的小人。王弗与苏轼生活的时期,正值苏轼意气风发,理想主义的苏轼做事难免会冲动,而这也是稳重的王弗比较担心的。她了解丈夫的个性,丈夫在官场上展露头角后,过于高调,不懂官场争斗,也不会与上司搞好关系。这一切都让深知人情世故的王弗忧心忡忡,从“半年绿眉未曾开”句中就能看出来。王弗曾经跟着丈夫外出到西北生活了三年,这种背井离乡的生活让她很不适应,会时常想念家乡的父母和往昔的生活场景。所以王弗的早逝是有过于忧虑的因素的,长此以往,积劳成疾,就生病去世了。不过,民间有种说法是王弗死于难产,毕竟在古代,女子在生孩子时死去是比较常见的。而且,王弗本来身体也不太好。
但是,苏轼对王弗的爱,不只是存留在夫妻层面,我们可以从他写的《王弗墓志铭》中看出。公元1066年,苏轼在自己而立之年为妻子王弗写了墓志铭,文字朴实、简洁。内容的开头简单介绍了王弗的死亡和安葬的时间、地点。文中主体部分为王弗的生平,包括出身、婚假、生子情况以及夸赞其人品的事迹。王弗在婚后尊敬并照顾公婆,用心劝谏丈夫在外的行为要谨遵父亲的教诲。墓志铭中还特意描述了王弗“幕后听言”的事迹,告诉丈夫不要为不实的言论所骗,帮丈夫识人。文章结尾部分写了王弗的终年,感叹亡妻早逝。王弗死后,苏洵告诫儿子(苏轼):王弗生前跟着你苏轼度过了艰苦的时期,你不要忘记这位妻子。苏洵作为长辈,非常赞美王弗的品质。所以,苏洵让儿子(苏轼)把王弗安葬在自己亡妻的旁边,可见王弗生前得到了公公和家人的认可。苏轼还表达了王弗早逝得以陪伴在母亲身边,而自己失去了一个可以依靠和相伴的人,体现其失去妻子的悲痛。王弗是苏轼最有文化和能力的妻子,生前与丈夫的相依相伴、相知相守,对公婆家人的细心照料,得到了丈夫和苏家人的一致认同。但是由于王弗过于操劳和担忧,导致本就弱的身体每况愈下,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不过具体的死因史上没有详说,或许是因为苏轼太过伤心了,不愿提及。他的这份悲伤和对妻子的爱在王弗的墓志铭中是可以透视出来的。苏轼已经把对妻子的爱升华到家国层面,正是因为王弗成为苏轼事业上的知己,才使得苏轼对亡妻没齿难忘。

图片

命运似乎是要考验苏轼这个年轻人的抗打击能力到底有多强,就在苏轼的妻子去世一年之后,苏轼人生的导师、精神的领路人、文学的支持者——父亲(苏洵)也去世了。深受打击的苏轼,扶着父亲和妻子的灵柩来到眉山,把他们葬在了母亲的坟墓旁边。有谁会在这样接二连三的失去亲人的打击下还能坚强地继续生活?试问苏轼能吗?不,苏轼只是个凡人,他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乐观,他毕竟是人,不是神。他当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几乎连自己的孩子都无法照顾。他在丁忧期间,每天都在埋葬亲人的坟墓旁度过,以泪洗面。整整三年,他没有写过一首诗,没有发表过任何言论,却在那座睡着他深爱的人的山上,亲手种下了三万棵松树。三万棵!我们可以想像当年的这个青年,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在山上一锹一锹地挖土,挖出深坑把松树种进去,然后再一桶一桶的把水浇进去。他种下的不是松树,而是深深的悲痛和绵延的思念啊。
 
直到十年之后,他在一个孤独的夜晚忽然梦到他已离世许久的妻子,起床披衣在月光的清辉下写下了一首词,我们才知道他当年的痛苦有多深。
 
《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他还曾经写过一首《蝶恋花》的词:“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幕。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休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在苏轼总共只有四首爱情诗词中,他还专门写了一首《朝云诗》:“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在苏轼看来,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亲情是一缕柔柔的阳光,让冰冻的心灵无声溶化,亲情是一个静静的港湾,让远航的疲惫烟消云散。在苏轼的亲情诗词中不仅有对妻子的爱情诗词,也有对兄弟的亲情诗词。
二、再看赞美亲情的诗词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苏轼不愿意向命运低头,也不愿意苟且地活着,然而命运把他的亲人放置在千里之外,苏轼和他的弟弟苏澈(字子由),有七年都没有见面了。就在丙辰年的中秋,即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这个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望着天上的月亮,黯然神伤。就是他的神伤,也成就了文学史上写月诗词的巅峰。那个明月之夜,就在几个关西大汉拿着铁板唱大江东去时,苏轼想到了他的弟弟。望着天上的月亮,他禁不住感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千多年过去了,当美丽的女歌手,用她温婉柔美的嗓音把它唱出来,我们每一个人在心中唱着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苏轼,他的精神和气质已经渗入了每一个知识分子甚至每一个老百姓的骨髓。苏轼就是这样的一个士人,他歌颂爱情,令人忍不住落泪;他赞美亲情,成就千古绝唱。他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一怒一骂皆可成诗,即使面临灭顶之灾,他都决不让自己苟且地活着。像苏轼这样的人,他是不会满足于只写写个人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他的眼里心里更多的想的是百姓看得到的社稷。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途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苏轼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苏轼把家国情怀放在重要的位置。他在惠州吃着美味的荔枝笑眯眯地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有时也会臭美,戴上他亲手缝制的东坡帽招摇过市得意洋洋;他被贬官的最远地方是在遥远的海南岛,那里瘟疫横行、老百姓愚昧不堪,他教他们挖井、给他们熬中草药治病。由此可见苏轼的家国情怀之一斑。
 

图片

读吴仕钊老师《从苏轼歌颂爱情赞美亲情的诗词
看其家国情怀》所想的到
文/山花烂漫
苏轼的诗词流传下来的不少,有的大气磅礴,有的委婉缠绵,很多脍炙人口,大家都能随口吟诵出他的几首诗词。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他慷慨激昂的诗词背后,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坎坷人生路,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成就了他的诗词巅峰。在苏轼充满曲折、坎坷、悲怆人生中又是那么富有正直、善良、仁爱、乐观、豁达和家国情怀。读了吴仕钊老师《从苏轼歌颂爱情赞美亲情的诗词看其家国情怀》,对苏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公元1036年出生在眉山市的苏轼,青少年时期,他一生中的重要人物大部分纷纷黯淡离开,只剩下他的弟弟苏辙,陪伴他直到生命的尽头。然而母亲程氏却影响了苏轼的一生。她教苏轼从小读《范滂传》,苏轼曾问母亲,如果自己像范滂一样,那母亲怎么办?苏轼的母亲回答说,自己也会像范滂的母亲一样,不后悔自己的儿子这样慷慨赴死,自己也会觉得很自豪。这在小小的苏轼心里种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次是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实践者,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读书学习,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就在苏轼走上仕途,准备大干一番,实现他的报国之志的时候,他的妻子去世了。在他的妻子去世一年之后,他的父亲也因病去世了。深受打击的苏东坡,扶着父亲和妻子的灵柩来到眉山,把他们葬在了母亲的坟墓旁边。
他当时每天都在埋葬亲人的坟墓旁度过,以泪洗面。整整三年,他没有写过一首诗,却在睡着他深爱的人的山上,亲手种下了三万棵松树。直到十年之后,他在一个孤独的夜晚忽然梦到他已离世许久的妻子,起床披衣在月光的清辉下写下了一首词,我们才知道他当年的痛苦有多深。这就是吴仕钊老师文章中的《江城子·记梦》,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人生的悲怆之情在他的悼念亡妻的诗词里得到了宣泄。他爱自己的妻子,却写妻子的诗词并不多,而这首词写于十年之后,可见,他把对亡妻的怀念压抑了多久,也从侧面反衬出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悲壮情愫。他爱自己的妻子,也更惦记自己的亲人。
他不愿意向命运低头,也不愿意苟且地活着,他望着天上的月亮,黯然神伤书就了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爱不仅仅属于他的亲人,更属于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平民百姓和家国社稷。这些坎坷的人生经历没有压垮这个伟大的诗人。“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在政坛上大起大落,落差令常人难以想象,十几年的贬谪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磨难。然而他仍然能够用诙谐的语言总结自己,足见其胸襟之坦荡。不管命运多舛,依然乐观豁达、不向命运低头,依然用笔触写就人生的乐章。展现他的爱国、爱民、仁爱、乐观的家国情怀。

图片
著作者吴仕钊先生
        【简介】吴仕钊,湖北随州随县净明铺人,网名、昵 称、笔名:常兴。文学硕士,教授、作家,文化社会学者。曾任中共襄阳市文联党组书记、中共襄阳市委党校正县级调研员。

#顶端冬日创作季#

#书香河南全民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