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体并不是一个新事物。
可以将AI 智能体看作一种不仅会“动脑思考”,还能“动手干活”的AI助手。过去的大模型像是一个超强大脑,只能告诉你答案。而智能体不光会想,还能干活,它会自己规划步骤、写代码、调用工具,最后给你输出文档。
不少企业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智能体。国外,OpenAI推出智能体Operator,自称能网购、会订票,甚至会做表情包。国内,不少AI企业也推出了智能体。智谱Agent 产品 AutoGLM沉思能在进行复杂思考的同时进行操作。字节的扣子空间、百度的通用智能体产品“心响”APP等相继推出。阿里则选择和Manus合作,通义千问将为Manus提供坚实的底层模型支撑。
Project Mariner 是一个用于网络的AI智能体,将于今年到来。该工具可以与操作浏览器和其他软件,Mariner 现在可以监督多达 10 个同时进行的任务,用户现在可以展示给它一个任务,它就会为未来的情况学习它。Mariner 电脑使用工具现已登陆 Gemini API,像 UiPath 这样的合作伙伴已经开始了测试。
海内外AI Agent商业化持续演进,市场空间广阔。B端,微软、谷歌、Salesforce、Zoom、百度、阿里、腾讯、字节等持续加码,推动AI Agent商业化落地。C端,国内外Agent惊艳涌现。
2025年,AI Agent将迎来规模化落地浪潮,其通过智能化任务处理重构标准化作业流程的潜力备受期待。随着技术迭代与行业渗透加深,建立AI Agent标准化体系已成为产业共识。
当前的Agent靠拼接工具、制定各种调用协议来让AI显得“像会干活”;未来的Agent则将持续进化,AI可以直接写代码、获取反馈,在现实世界里真正“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