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浪潮下,文化教育的新形态
**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教育信息化以迅猛之势席卷而来,深刻改变着教育的格局。文化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股浪潮中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催生出一系列新的形态。这些新形态不仅丰富了文化教育的内涵,还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育信息化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历程有着清晰的脉络。它起源于电化教育,1915 年金陵大学建有校园电影的专用放映场地,标志着我国电化教育的诞生。在早期,人们认为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技术上主要以视听技术为主,应用领域不仅在学校,还拓展到民众教育。到了 2000 - 2016 年的教育信息化 1.0 时期,又可分为建设驱动时期(2000 - 2010 年)和应用驱动发展期(2010 - 2016 年)。在建设驱动时期,通过 “校校通” 工程、“农远工程” 等项目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渐建成,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始丰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逐步提升。而在应用驱动发展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成为共识,“三通两平台” 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数字化教育资源极大丰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充分重视。2017 年至今的教育信息化 2.0 时期,信息化成为教育变革的内生变量,融合创新、智能引领成为主要特征,力争实现 “三个转变”。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下,线上文化课程蓬勃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教育平台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文化教育资源,涵盖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学生只需通过网络,便能轻松获取这些课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中国大学 MOOC 平台上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为例,知名学者深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随时随地观看课程视频的同时,还能与授课教师和其他学习者在线交流互动,实现知识的共享与探讨。线上课程形式日益多样,直播课程让学生实时参与课堂,与教师即时互动,增强学习参与感;互动式课程通过设置在线测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数字化文化教育资源也愈发丰富。电子图书携带方便、存储量大,学生可在电子设备上存储大量文化典籍随时阅读。数字博物馆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将文物、艺术品等文化遗产数字化呈现。比如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展览,利用 3D 技术全方位展示故宫建筑、文物,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就能近距离欣赏珍贵藏品,了解背后历史文化知识。虚拟图书馆整合海量学术文献、研究报告等资源,为学生学术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文化教育教学方式同样发生了创新变革。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如 PPT、动画、视频等,将抽象文化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在历史文化教学中,教师播放历史纪录片、展示历史图片和地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历史事件背景和过程。同时,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活动。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围绕如 “本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这样的文化相关项目,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方案设计等工作,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提问、探索,教师在线提供指导和资源支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化知识。
教育信息化还促进了文化教育领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在线交流平台、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教师能够实时交流与合作。例如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借助线上平台,让各国学生共同参与文化研究项目,分享本国文化特色和研究成果,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教师之间也开展跨国界教学合作,共同开发在线课程、举办学术讲座等。这种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拓宽了学生和教师的国际视野,为文化教育发展带来新思路和方法。
然而,在享受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时,我们也需关注其带来的挑战。比如网络安全问题,学生个人信息可能面临泄露风险;信息过载问题,海量信息可能让学生难以筛选有效内容。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文化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