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以精神文明之笔绘就城市幸福底色——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平顶山新闻网
2025-05-24 09:47:07

2025年5月24日《平顶山日报》2版

“簪花少女”墙绘前人潮涌动,山顶公园改造后游人如织,生态环湖路成网红打卡地,曲艺、汝瓷展等群众文化活动百花齐放,道德模范带动鹰城人将善举广留四方······

此刻,“我的青春剧本”微影视征集活动正酣,万千青年将镜头聚焦鹰城蝶变,定格群众希冀的目光、灿烂的笑靥。

5月23日,更有喜讯盈耳。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平顶山市和宝丰县喜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与此同时,郏县姚庄回族乡等10个村镇、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等8家单位、陈凝家庭等2户家庭、市实验高中等4所校园分别摘得精神文明建设的“国字号”荣誉。此次获奖主体数量共26个,在城市发展的壮丽画卷上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枝叶茂者,其本必固。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推动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升,精神面貌更加昂扬,为奋进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信念如磐,厚植精神生长根系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市精神文明建设锚定培育民族复兴生力军的目标,以信仰为帆、精神为柱、思想为舵,让理想信念的火炬在群众心间生生不息。

构建“七种模式”大宣讲格局,持续筑牢信仰之基。

以曲艺为媒,宝丰县打造“文艺+宣讲”特色名片,借文化厚韵让理论春风化雨润民心;以庭院为台,叶县搭建“小空间、大课堂”宣讲矩阵,将“高大上”理论转译为“接地气”乡音,让思想火种从“会场”延伸至“现场”······

我市创新形式载体,用心组织宣讲队伍,用好各类宣传阵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仰根基不断厚植。

持续深化文化品牌建设,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4月3日,河南省陶瓷艺术协会成立大会在我市隆重举行。全国300余位学界泰斗、行业精英、商界翘楚齐聚鹰城,共同见证陶瓷薪火接续传递的重要时刻。

5月23日,我市“跟着苏轼去旅游”短视频创作活动启动,全市影视爱好者踊跃参与,在行业大咖的带领下追寻“三苏”足迹,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平顶山的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数量众多、影响深远。近年来,我市立足特色文化和资源禀赋,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让陶瓷、说唱、“三苏”等文化名片焕发光彩、蜚声中外。

少年兴则国兴。强化思想引领,需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信仰火种,“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五一”假期,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学府路小学三(2)班的李涵(化名)步履不停:到大香山文博园体验汝瓷制作、在文化艺术中心观看爱国电影《平原游击队》、去博物馆通过AI讲解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这趟满载收获的成长之旅,正是鹰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生动缩影。

立根铸魂,实践育人。全市上下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培根工程”——深入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进“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持续开展“百万学子共上一堂思政课”活动,长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开展好红色研学实践,让学生在历史现场汲取爱党爱国情怀,让文明之花在未成年人心中绚烂绽放。

山水之城

精神焕彩,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全国劳动模范白国周,默默潜身地下千米,生动诠释了何为敬业精神;河南好人王功庆用扎根泥土、选育良种,把论文写在广袤田野上;“背上兄弟”四十载如影随形,将爱心深植,持续回馈社会······

榜样是最生动的教材。在鹰城热土上,总有人以点滴善举为这座城镌刻下熠熠生辉的温暖印记。

为使崇德向善之风拂遍鹰城,我市大力抓好模范选树培育与宣传推荐工作,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深受群众认可的先进榜样。通过报纸、电视、微信、抖音等平台,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让榜样的事迹家喻户晓,激励更多市民向上向善。

如今,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63.6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4032支志愿服务队如春风化雨般弘扬文明新风,万余名文明监督员坚守文明改造岗位,5000余位“鹰城大妈”为大家热心奉献。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身影,汇聚成推动平顶山文明进步的磅礴力量。

文明的幼苗在心田破土而出,而文明实践活动恰似春风化雨,滋养其蓬勃生长。

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乡、村全覆盖,而且确保“大门常开、活动常新”。建立“积分银行”、搭建“爱心超市”、量化“实践指标”,我市推行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办法,加强对志愿者、道德模范的礼遇帮扶,让好人好报、德者有得,让鹰城的文明土壤越发肥沃。

文明实践活动硕果累累。在河南省文明实践项目展示交流活动中,我市6个文明实践项目入选,其中3个位列一类项目。全年累计开展传统节日类文明实践活动702场,组织队伍714支,受益群众达91.57万人,文明之花在鹰城大地绚烂绽放。

众擎易举,城乡融合“美美与共”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近年来,我市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为城市发展出谋划策、共治共建,推动城乡一体深度融合、“美美与共”,携手绘就幸福和美生活新篇。

过去,白龟湖长安大道沿线绿化带郁闭度高,不少市民惋叹“临湖不见湖”。群众的期盼,就是行动的号角。去年1月起,我市启动白龟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暨透绿露水工程,征集群众意见数百条,从中梳理有效建议26条,付诸实践。如今,观湖点陆续开放,“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画卷徐徐铺展。

“以前,美则美矣,但不够通透。现在放眼望去,整个白龟湖尽收眼底,北面又紧靠大香山,咱平顶山也是山水之城了。”家住示范区西湖·印象小区的周自成是位摄影爱好者,最近他拍出的作品在抖音平台收获不少粉丝点赞。

向“细”处着眼!从群众关心的实事、难事、小事出发,我市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集中发力。

“29路公交车间隔时间太久”“叶刘村路面难走”“路面钢板夜晚扰民”······我市开通“民呼必应”等平台,自觉接受热心市民监督,“事前”问需于民,“事后”问效于民。

在充分了解民意的基础上,我市着力推进城市更新。去年以来,深入推进城市路网畅通工程,系统治理城市内涝,高标准、高效率推进“汽改水”和十八溪塘综合治理工作;持续抓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惠及居民159892户;深入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行动,重点推动青少年宫、火车站片区2个城市更新项目建设,谋划实施14个老旧厂区活化利用;强力推进白龟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暨透绿露水工程建设,对湛河堤北侧3.2公里的城市绿道进行全面提档,推动城区20个游园和梅园公园提升改造。

城市发展的步伐愈发矫健,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广袤田野上激昂吹响。

向“村”里发力!近年来,我市围绕“五律”“八变”“七韵”“四缘”,创新探索具有鹰城辨识度的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径。

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河南坠子《新村婚事》的弦板声里,演绎着新农家风的嬗变;孝道小品《醒悟》的舞台之上,唤醒着孝老爱亲的共鸣。一批“土味”文艺轻骑兵走村串巷,让美德如蒲公英般播撒乡野。同时,成立红白理事会2805个,开展“最美村规民约”展示活动70余次,弘扬文明村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从“外在美”向“内在美”提升。

让新风涤荡乡野阡陌。在鹰城“文明中国风”集体婚礼现场,19对新人身着华服,在悠扬古乐中接过“移风易俗宣传大使”聘书,彩礼单化作文明承诺书;聚焦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汝州朱寨村“百姓大食堂”飘出饭菜香,红白事不出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取代了旧习的烦琐;宝丰王堂村“婆婆读书会”,大槐树下家训诵读声替代了喧嚣鼓乐,“乡村光荣榜”上的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这些闪耀在乡野的文明星火,正以燎原之势引燃全域革故鼎新的热潮。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是一段永无止境的“自我提升”。我们深知,若要巩固既有成果,必须构建常态长效机制,以坚韧不拔之志,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看呐,“鹰城大妈”活跃在社区邻里,新建祥云河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尧山实验室持续招才引智,传统文化带动的夏日经济红红火火······

一座宜居宜业之城正焕发勃勃生机,在高质量发展浪潮中阔步前行。鹰城儿女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携手共进,砥砺前行,建设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的新鹰城,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本报记者 曹晓雨 文/图)

编辑:南朋英

校对:刘晓明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