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读《论语》一百一十六——事君以忠
沈莉红
2024-09-12 09:15:39
 #创作挑战赛五期# 

第十四篇:论语·宪问篇 

【本篇引语】本篇共计44篇。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原文】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1),召忽(2)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3),不以兵车(4),管仲之力也。如其仁(5),如其仁。”

注释(1)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

(2)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

(3)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

(4)不以兵车:即不用武力。

(5)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德。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评析儒家追求内圣外王, “内圣”是修身,“外王”是治国安民,实行仁道。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是指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政策上实行“尊王攘夷”,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被推举为盟主,依靠的不是武力,发动战争是为了维护正义,匡正天下秩序。这是管仲对外实施的王道,管仲虽然自身没有达到“内圣”,对外却做到了“外王”,所以孔子说“如其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一个人不能求全责备,虽然管仲有一些小缺点,但能造福百姓,也是行仁。

孔子提出“事君以忠”。公子纠被杀了,召忽自杀以殉其主,而管仲却没有死,不仅如此,他还归服了其主的政敌,担任了宰相,这样的行为应当属于对其主的不忠,但孔子这里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称赞。

仁是孔子为政理念的核心,君子的仁不是针对某个人的,而是为了天下苍生,能让天下苍生得到实惠、感到满意,才是真正的仁。更进一步讲,仁不仅是为政的出发点,更是为政的目标和评价标准。管仲虽然没有对公子纠尽忠,但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让人民得以相对安定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如此才是真正的仁。

下一章的内容讲述了管仲匡扶天下、抵御外族入侵,恩泽当世,利在千秋,是对他仁者身份的进一步肯定。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