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1200元获颁“国宝级艺术家”,山寨称号忽悠了谁?
新华网
2024-09-20 10:29:05

据《长江日报》报道,连日来,记者通过网络搜索查询到形形色色的“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包括“中国时代人民艺术家”“人民功勋艺术家”“国宝级人民艺术家”等。然而,在民政部主办的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上,却无法查询到颁发这些证书的机构。说穿了,这些“山寨称号”根本就是假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与其中一家机构取得联系,对方介绍:“人民艺术家”“国宝级艺术家”等荣誉称号都可以办理,仅需提供个人简介、登记照和8幅书画作品高清图片,最低收费1200元,半个月左右可办好。他还表示,办理这个(称号)的人挺多的,“公司都快10年了”。

给钱就能“定制”发证、兜售各种颇有噱头的称号,这些“山寨社会组织”的做法,没有任何专业性与严肃性可言,可谓赤裸裸的敛财生意。由于涉事机构会给证书冠以各类“高大上”的称号,且有意在名称上“碰瓷”合法社会组织,类似做法往往具有较强的迷惑性。此前就有报道指出,一些非法社会组织与“正版”机构名称仅有一两字之差,有些甚至单听名字“比真的还像真的”。再加上很多机构会邀请行业名人进行背书,在知名度较高的场所举办活动,其精心“包装”,很容易让不明就里者被忽悠。

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办法》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开展包含“国家”“中国”“中华”“全国”“亚洲”“全球”“世界”以及类似含义字样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不得开展未冠以上述字样但实质是全国范围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民政部近年来也在持续推进常态化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多批清理山寨社会组织。然而,滥发荣誉称号问题却屡禁不绝,有些非法机构即便被列入“黑榜”,仍能改头换面重出江湖,继续招摇撞骗。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其潜在收益大于违法成本。

相关乱象长期存在,说明此类称号具有相当广泛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文艺圈等存在一定信息不对称、没有绝对评判标准的领域,很多人为了让自己的名片、宣传册上多几个头衔,提升自身知名度,即便明知某些称号可能是“山寨”的,也甘愿掏钱买荣誉。更有甚者,一些人在诸多“注水称号”加身后,便摇身一变,出现在各种展会、直播间中,忽悠消费者埋单。对山寨组织来说,既然“目标客户”众多、一个称号动辄可以售卖上千元,而自己即便被取缔也不会有太多损失,自然会想方设法钻空子。

可见,有关部门对此类组织的清理,不能止于简单“拉黑”,还需加强同公安等部门的联动,强化对非法社会组织责任人的信用约束和惩戒,避免山寨组织被查后换个马甲随意“复活”。与此同时,也有必要细化社会组织的注册和运营规范,消除“碰瓷”名称等常见套路的生存土壤。

关于社会组织的合法性查询,政务部门也可以多一些“用户思维”,更多站在查询者的角度改善政务服务。比如,很多人并不知道官方查询渠道的存在,在网上搜索时,也很容易被山寨组织看似“正经”的网站所蒙蔽。对此,相关平台还需夯实监管责任,对未经合法登记的可疑组织网站添加风险提示标识,降低推荐权重。政务部门也可以开拓更便捷、多元的查询渠道,比如在反诈App、政务小程序中加入相关查询功能,降低民众的甄别成本。

对于那些明知称号有问题,仍乐意埋单、借此欺世盗名者,官方与行业自治组织不妨加强在各个端口的称号审核和举报工作。当这些山寨称号没了“用武之地”,非法使用者会被严肃追责时,称号滥用乱象自然会逐渐偃旗息鼓。

编辑: 薛超 刘威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