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里,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度,于每年公历11月7一8日之间交节。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节气划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节气法”与“气温法”。中国传统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作为冬季起始;“节气法”划分的冬季,表示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气温法”划分季节以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稳定降到10摄氏度以下为冬季起始;气温法划分的冬季,表示已经天气寒冷了。
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它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也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在古代社会也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中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历史渊源: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为冬季三月之始,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休藏。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修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如“孝经纬”曰:“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关于四季的划分时间,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始。“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为四季的中点,具有明显的天文含义。一年四季的变化是连绵不断的过程。其也是阴阳转换,此消彼长,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并称为“四立”,都是季节的开启,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转折点。
气象变化: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比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变弱和东移。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径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
立冬后,北方大地,大部地区已出现雨雪降温天气。华北部分地区的初雪常在此时降临。东北和西北地区,这个时候已经是大雪纷飞的景象了。尤其是东北黑龙江地区,已经异常寒冷,这里早在立冬到来之前就已经呈现冬天景象,冷空气不断发力,也让北方地区陆续迎来供暖季。
物候现象:
立冬,意味着万物开始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为三候。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意思是,此时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农事活动:
古时中国是农业国家,立冬就和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他节气一样,反映气候变化及相应的物候情况,对农业生产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立冬时节,正是南方秋收冬种的大好时节。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做好的晚稻的收、晒、晾,保证入库质量。立冬后,北方农林作物全面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的“三秋”(秋收、秋管、秋种)也接近尾声。
冬补:
立冬后,就意味着每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谚语“立冬补冬,不补嘴空”,古时农民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这天杀鸡宰羊或以其他营养品补充营养。
立冬之日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立冬开始到下一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
立冬农谚:
立冬晴,一冬晴。
立冬雨,一冬雨。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立冬无雨一冬晴,立冬有雨一冬淋。
种麦到立冬,费力白搭工。
立冬不砍菜,就要受冻害。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立冬与皮货商的传说:
传说在古代,每到立冬这天,在皮货及做棉衣这一行的商人们都会集合在一起,由这一行业中比较有身份地位的人(相当于商会会长),在头一天晚三更后沐浴更衣进行卜冬的习俗,皮货商人们对此极其重视,因为这时正是严寒将临的季节,如果卜算出此时北风加大,则传为此年冬季寒冷,皮货贸易也就很好,就应该多多备货,用以防备到时候了货物不足,赚不到更多的钱。相反的,如果卜算到此时北风弱小,则是此年暖冬,皮货生意也就不好做了,不用压那么多的货,以防货物损失,据说这种卜算相当准确。
《宛署杂记》就有“卖靴人以是日为靴生日,预集饯供具,祭之,以其阴睛卜一冬寒暖,多验者”的记载。也就是说:卖皮靴的商人们都以立冬这一天为靴的生日,准备好香、烛、果、肉等祭品,祭之。以这天的阴晴卜算出一冬寒暖,相当灵验。
实际上这些,都是先人们在历史长河中,一代一代的民众,用丰富智慧和对自然界规律的观察总结出来的生存、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