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面试了不少求职者,我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被拒的人里面,只有那么一小撮儿会主动来问原因。嘿,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儿像考试不及格,却不去看错题解析的感觉?
就拿前几天的一个面试来说吧,那哥们儿简历跟咱们职位挺匹配的,面试时聊得也还算顺畅。可为啥最后就没通过呢?我得给大伙儿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
我们让他讲讲一个产品主KV画面的创意过程。这对于创意工作者来说,可是个展示自己专业度的绝佳机会啊!你想啊,一个让你自己都觉得燃爆了的idea,在跟别人分享的时候,那肯定是激情四溢、滔滔不绝的。但这位哥们儿呢?他的讲述听起来就像是:“我就是这么着做完了一个设计”,就没了。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个设计的要求是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从零开始一步步呈现出来的。简单来说,就是缺乏创意的出发点、过程中的趣味性,甚至还给出了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描述。我们听完的感觉就是,他在创意专业方面,更像是个执行者,而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能指导或引领角色的人。
面试结束后,我给他发了未通过的信息。没想到,他立马就问原因了。我也就没含糊,直接告诉他:在讲述创意KV的过程中,他对产品面对的客户群体、甲方的需求、己方的策略和创意思路等表达得不够清晰。他似乎也明白了我的意思,回复说:“谢谢,明白了。”我相信,有了这次反馈,他在之后的面试中,专业度呈现方面肯定会有所提升。
还有一位求职者,我也觉得挺遗憾的。她在自我介绍环节时,把自己的情感历程也掺进来一起说了。多段工作经历,夹杂着多段不成功的情感经历。虽然作为女性,我对她的坎坷情感历程表示同情,但在求职场合,面对多位面试官,这样讲确实有些不合适。听完之后,我们留下的印象一半是她的工作不顺,另一半则是她的遇人不淑。拒绝她的原因除了这一点,还有她展示的理论理解力和方案撰写能力都有所欠缺。
回绝她之后,我在想,如果她来问原因,我会诚恳地给她一些建议,让她下次面试时多展示自己的职业优势,感情经历嘛,对第一次见面的人,还是少讲为妙。可惜她没有追问,我也就没有多说。
其实,多问一句失利原因,多一些反馈,就像做完练习卷后看答案解析一样,是一个校正自己的过程。大不了人家不回复你嘛,但问一下原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何乐而不为呢?
就像我们提案后被通知未中选时,我也会第一时间追问提案反馈。虽然大概率得到的是些组织过语言的、比较委婉的答复,但从这些信息中,我们能感受到自己是在分析方面、专业方面还是表达方面出现了偏差。下次就会尽量避免和提升,这其实是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