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那高高的高粱
风吹乌桕树
2024-10-21 09:00:26

 张冬梅

   箔篱子(bolizi)隔风不胜墙,婶子大娘不胜娘。这是流传在豫东平原上的一句俗话。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后半句好理解,前半句的箔篱子是啥呀?估计连在农村长大的小伙伴也不知道是何物了。

    我小时候,箔篱子是家家都有的必需品。但凡晾晒东西时,就会被拿出来用。比如:春节前家家蒸馍,一锅一锅热腾腾的馒头出锅,要赶紧倒在抻开的箔篱子上晾晒,免得热馍相互粘连,拿起来的时候馍皮子这少一块那多一块的。这些馍不仅是过年自己吃,招待亲戚的,更是春节期间走亲戚必不可少的。用一个竹片编的大蓝子,拣圆滚滚流光的馒头,一个个一般大小的铺半篮子,再在馒头上面放一掐子油条,两封自家炸的果子,就是走亲戚串门子的礼物了。所以,馒头的晾晒少不了箔篱子。

     夏天吃不完的窝瓜、笋瓜切成条,铺在箔篱子上晒成干;打下来的芝麻叶,梅豆角、长豆角过过水晾在箔篱子上,晒得干干的,收拢起来,放到冬天吃,也是缺少蔬菜的季节无上的美味。讲究的人家,红薯下来的时候,拣大块的红薯,切成片,晒成红薯干,能成年累月地储存,四季都能用来煮粥,和红薯粥的甘甜比起来,少了几分甜,多了几分面,别有一番滋味。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没有说到点子上,谜底还没有揭开,不认识的人依然不认识。

     这箔篱子实乃高粱杆用绳子一根根、一道道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可以立,可以卷的实用品,最大的作用是用在屋里当做一面软墙。

     小时候的豫东农村,不管哪家盖房子都是酝酿许久,准备许久的大事。在画好的宅基地上先打地基,常常需要七八个壮汉,从石磙上向四面八方扯出七八条绳子,由领头的喊一声就地取材的号子,时间过去得太久,领头者喊的什么记不得了。但是,众人齐声协力高呼“嘿呦、嘿呦”的号子声,只要一想起,就在记忆里响起。随着号子声把石磙高高地举起,再重重地抛下去,一遍遍夯实土层做基础。有盖三间的,有盖两间的,房屋中间不垒墙,盖好后,在其间用箔篱子隔开,三间房的分为堂屋和东西屋,两间房的只有堂屋和东屋,或者堂屋和西屋。不管隔开几间,哪个屋里都既不隔音也不挡风保暖,才有那句了:箔篱子(bolizi)隔风不胜墙,婶子大娘不胜娘的说法。

     记得小时候,每年夏季地里都会长着或者一片,或者一排排高挺秀美的高粱。风姿俊逸不输翠竹,高挑秀美好比魏晋风流人物。青纱帐起来的时候,高粱必是其中的佼佼者,长长的高高的,挺立在田间地头,挺拔的身姿,比玉米秸高出一大截,周身的叶子却比玉米细一些,长一些。顶头垂着一穗高粱,从淡青到苍黄再到通红。

    玉米棒子都老得啃不动了,咔嚓咔嚓掰下来,串起来挂到树上,正在落叶的树就收获了一串串的金黄,趁着日头摊在秋阳下晾晒,晒得结结实实的,收到家里的时候,也到了砍高粱的时候。高粱杆不像玉米秸被粗暴地装上车,拉到家里烧火做饭。

    高粱杆接穗的一节要仔细地剪下来,用来纳圆圆的锅拍。锅拍分两层,一层高粱杆横着排列,一层竖着,一根一根挤得很紧实,一张能用许多年。直径大些的,中间有个拿手的就是锅盖,小些的,做来放面条或者包饺子时搁生饺子用。剩下的高粱杆就是做箔的材料,把老高粱叶子撕下来,用麻绳串起来做箔篱子用。连那去了籽的穗也要绑起来,用作刷锅用的炊帚。不管是面条锅还是糊涂锅,锅底有没有粘锅,倒上水,拿炊帚在锅里撒圈一转,用瓢舀出刷锅水,最后用炊帚贴着锅三下两下刷得干干净净,既不伤锅又环保耐用。

   如今的高粱都矮化了,穗子接得又粗又长,看上去却没有了那飘逸俊朗的英姿,和迎风起舞的形象,活像一地粗粗壮壮的蠢物,还顶着高粱的名号,再也不在我的梦中像乡愁一样摇摆。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