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企业课堂如何培养 “即战力”?
**
在全球职业教育的版图中,德国的 “双元制” 职业教育模式独树一帜,以其高水准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强大的经济助推力备受瞩目。这一模式下,企业课堂在培养学生 “即战力” 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所谓 “即战力”,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够迅速适应职场环境,熟练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通过企业与学校的紧密协作,将实践教学深度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企业课堂中积累大量实战经验,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一、“双元制” 职业教育溯源
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 19 世纪后期,随着德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学徒培训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对大量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与此同时,现代职业学校教育开始兴起,但单纯的学校教育又难以让学生直接掌握企业实际生产所需的技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的 “双元制” 职业教育模式应运而生。1969 年,联邦德国颁布《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层面规范和确认了 “双元制” 职业教育,为其后续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这一模式不断完善,逐渐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并对全球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企业在 “双元制” 中的核心地位
在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占据着核心地位。企业与学生签订培训合同,接收学生成为企业的学徒工,并在行业协会的监督下对学生进行培训。根据《联邦职业教育法》,企业的培训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职业培训条例》(实训大纲)开展。这一法规性文件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确保了各类职业培训的标准化。企业必须依据条例要求,使学生在规定的 2 - 3.5 年培训时间内,具备熟练的从业能力,即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制定、实施和评估工作计划。
为了筛选出有能力和资质开展职业教育的企业,行业协会依据《联邦职业教育法》的标准对企业进行严格审查。只有通过审查的企业才能成为 “教育企业”,承担起培养职业人才的社会责任。这种筛选机制保证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性和高质量,使得学生能够在优质的企业环境中接受培训。
三、企业课堂的教学实践
(一)真实生产环境中的技能培养
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长的 70%。企业内设有专为培训设置的实习车间以及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实际生产车间。在这些场所中,学生能够接触到企业目前正在使用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培训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例如,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学生从简单的零部件加工开始,逐步参与到复杂机械产品的组装与调试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设备操作与维护等技能。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能学会处理实际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职业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良好习惯,树立质量意识。
(二)个性化的培训计划
企业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习进度以及职业规划,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培训计划。以汽车制造企业为例,对于对汽车电子系统感兴趣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企业可能会安排其参与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研发与调试项目;而对于擅长机械装配的学生,则侧重于安排发动机装配、车身焊接等核心生产环节的培训。这种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入发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三)企业导师的言传身教
企业中的实训教师,即企业导师,是 “双元制” 职业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师资力量。他们一般是完成 “双元制” 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经验的 “师傅学校” 毕业生,或者是经 “双元制” 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经验的各类 “专科学校” 毕业生,并通过了教育学、心理学考试。这些企业导师不仅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还拥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培训过程中,他们会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在电子电器企业,导师会在学生进行电路故障排查时,通过实际案例向学生讲解故障产生的常见原因、排查思路以及维修技巧,帮助学生快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企业课堂与学校教育的协同
“双元制” 职业教育强调企业课堂与职业学校教育的紧密协同。学生每周约 3 - 4 天在企业进行培训,1 - 2 天在职业学校学习。职业学校主要负责理论教学,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为学生传授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扩充和深化普通文化知识,以满足 12 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理论学习中,职业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的比例约为 7:3。学校的理论教学为学生在企业课堂中的实践操作提供了理论支撑,让学生明白 “为什么这么做”;而企业课堂的实践则让学生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解决 “怎么做” 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五、“即战力” 的考核与认证
学生在完成 “双元制” 职业培训后,需要参加由工商协会或手工业协会统一命题的结业考试。考试委员会由企业主、企业实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及工会代表等组成,以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和专业性。考试中,技能测试占据较大比重。在工业机械工结业考试中,实践技能考试时间长达 14 小时,而专业知识考试一般只考 3 - 4 门,总时长为 5 - 6 个小时。学生通过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考试后,可获得进入劳动市场必需的技术工人证书、企业的培训合格证书以及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这种严格的考核认证机制,保证了学生所具备的 “即战力” 能够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
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的企业课堂通过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个性化的培训计划、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以及与学校教育的紧密协同和严格的考核认证,成功地培养出了大批具备 “即战力” 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企业,为德国制造业等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也为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产业变革和市场需求,持续发挥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