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日前揭晓,中新社“东西问”专栏荣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专栏一等奖。
本期庖丁解news特邀中新社评论理论部副主任文龙杰执笔,来探“东西问”的成功之道。
作品简介
“东西问”是中国新闻社于2020年底推出的大型学理型融媒体特稿专栏。
通过聚焦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挖掘展现中国文化的内在基因,在“新闻+学理”的深度报道中,将陈情与说理相结合,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方法与路径,通过具体打开一个个“问号”,引导境内外受众建立对历史与当代中国的文化认知和现实判断,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做出贡献。
开栏近四年来,“东西问”访谈中外专家学者逾2000人,累计播发中文特稿近2500篇,网络综合阅读量逾38亿,同步编译英、法、德、俄、西、日、阿等多语种,并已举办三次智库对话活动,相继在香港、北京、伦敦出版中文繁体、简体、英文版精选集及画册,英文版于2023年11月2日上线Open Access平台。
此前,“东西问”之“观中国”系列报道曾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一等奖,获奖推荐理由是:“‘观中国’系列报道通过多位海外知名专家‘外眼观中国’,构思巧妙、立意高远,以学者客观、平实的视角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疑问,起到了解疑释惑之效。”此次,本届评委们又对创办四年来的整个专栏予以肯定。
一、东西之势:
与历史击节合拍
纵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尤其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内容与重要领域。
横观世界格局和全球政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南方”崛起。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出于恐慌或焦虑,用“文明冲突论”来抹黑和扭曲。
在纵横两个方向上解决好古今中外的问题,“东西问”与时应势,自开栏以来始终以“文明互鉴,理性对话”为依归,致力于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在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及其当代价值、世界意义方面进行探索,与历史击节合拍。
二、东西之道:
“陈情+说理”与“新闻+学理”
目前,我们的国际传播基本解决了“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是什么”层面的问题,但仍面临“为什么”层面的问题。回答“是什么”要“陈情”,解释“为什么”则需要“说理”。
“东西问”的国际传播实践,十分注重增加知识生产与知识对话的比重。即,专栏重视“学理性”,尝试将知识生产与传播纳入到话语体系建设中来,通过陈情与说理相结合,阐释好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这是贯穿“东西问”国际传播实践的“道”。
在国际舆论场上,一方面,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考验更加严峻,各种丑化、唱衰、分化、遏制、打压中国的声音层出不穷,小动作花样翻新;另一方面,我们有能力、有条件通过推动对话、设置议题和引导舆论,更加主动地发出中国声音、阐释中国方案和分享中国理念。
这给我们的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向海外受众阐释好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也就是讲清楚这是个什么“理”。
“理”已足备,要解决的是如何把“理”讲得清、传得开。新时代国际传播要将“说理”与“陈情”相结合,加强新时代的理论阐释力、现实说服力和传播影响力。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打造平衡和有力的两翼,成为新时代提升国际传播力的题中之义。
在这种背景下,“东西问”将知识生产与传播纳入到话语体系建设中来,陈情与说理相结合,以“新闻+学理”为内容定位,传承中新风格,通过专家访谈、深度时评,实现中国之“道”的国际化表达。
三、东西之术:
存异发问+求同作答
有道无术,道乃虚空。比较是“东西问”与时应势的载道之“术”。文明交流互鉴是视角,更是方法与路径。比较是交流的题中之义,是互鉴的必由之路。
在实际操作中,“东西问”在新闻性、思想性、针对性上下功夫,以策划为牵引,紧扣时代脉搏,通过深度报道和高端访谈,聚焦重大、突发、热点、敏感问题,以“打开问号”破题,借由多元可感的“落点”解题,在“存异的发问”与“求同的作答”的过程中实现交流互鉴。
例如,开栏文章《中国领导人为什么在元旦而不是春节发表新年贺词?》,以中国领导人的新年贺词切入,介绍了中国如何确立公历纪年,由此凸显出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意旨。正是得益于“求同”与“存异”的辩证法,“东西问”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口碑。
要强调的是,无论如何发问,“东西问”在“求同”与“存异”中,注重建立文化主体根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国际传播中,只有增强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相关实践才会确保中国底色、中国视角、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维护中国利益。
“东西问”专栏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出发,直面西方中心主义历史叙事的挑战,跳出了过去被世界“凝视”和“诘问”的客体性,取材优秀中华文化、历史和传统,探索以“我是我”为中心的话语实践。坚守主体性,是“东西问”在国际传播中探索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锚”。
四、东西之人:
对话→抵达→共识
“东西问”开栏来始终把握“东”与“西”间的对话与互动,注重通过外语、外专、外刊实现国际传播与国际抵达,截至目前采访外国专家400余人,在汉学家这一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最佳群体上着墨尤多,如已采访施寒微、卜正民、白永瑞、汪德迈、杜赞奇、宋怡明、安乐哲、胜雅律等享誉世界的名家。
“东西问”注重多语种传播,截至2023年底,逾200篇重点稿件通过与华侨大学等高校、中国日报等媒体的合作机制,被翻译为英、法、德、俄、西、葡、日等七种语言并出海传播。
2023年,“东西问”栏目在英国路透社、法国《人道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日本雅虎新闻、台湾《中国时报》、香港《亚洲时报》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媒体落地。
除多家国际主流媒体、海外华文媒体关注并转引外,美国著名汉学家万百安、宋怡明、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等也在个人社交媒体转发接受“东西问”专访的文章,影响力进入西方主流社会。
美国《中国政治学杂志》副主编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评价“东西问”称:“这是一个当下越来越少见的坦诚直率的东西方对话论坛。”知名汉学家杜赞奇接受“东西问”专访后表示,“这一系列关于全球化时代的东方和西方问题的访谈,在世界上是非常需要的。这些采访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准备的,答案都是坦率的。”
来源:
热文回顾
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度变革的探索与思考
“改文风”是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一招”
向老一辈学什么|“我们只是时代浪潮里的一滴水”——浙江日报老记者陈冠柏40年追忆
短视频创作,广播主播怎么融?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讲好新时代浙疆情缘:故事是生活,新闻是体验
媒体融合新十年:新媒体作品更要转文风——兼评2023年度浙江新闻奖新媒体获奖作品
开年连夺5条百万+爆款——以“三个坚守”做好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cmpl@8531.cn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1731 85311662
欢迎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