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农业科技园区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长三角农业规划
2024-09-18 21:10:2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23年“新质生产力”一词首次被提出,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此再次强调。而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创新,创新是科技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FT

科技创新相关政策

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财政政策方面

国家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来支持科技创新,例如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减少科技创新企业的税收等;

金融政策方面

国家通过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例如设立科技银行,鼓励风险投资,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产业政策方面

国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来引导和促进科技创新,例如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等;

教育政策方面

通过制定教育政策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例如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等;

知识产权政策方面

通过制定知识产权政策来保护科技创新的成果,例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专利制度等。

其他方面

除了这些制度以外,还组织科技政策论坛,专门设立科技工作者日。

2024年,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创新积分制”工作指引(全国试行版)》,充分体现出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视程度。

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创业平台税收优惠政策、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进口科研技术装备用品税收优惠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政策、科研创新人才税收优惠政策及高新技术类企业及制造业等税收优惠政策。

农业科技政策支持方面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5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部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

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的指导意见》;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农业高新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相关政策的制定也为引领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指明了方向。目前农业政策集中的方向主要是在育种技术、育苗技术、露地栽培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设施养殖技术、生物技术、数字技术、新能源技术、食品工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方面。通过研发、中试、示范、推广将新技术推向市场,逐步产业化。

FT

定义与目标

产学研合作定义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产”是指产业界及各类产业中依托技术创新的现代企业和现代企业家;“学”泛指学术界;“研”主要指以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各类技术开发为中心的应用型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中的科研机构。

在我国,“产学研合作”一般是指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其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产学研合作”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以及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狭义的产学研合作仅指高等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三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产学研合作目标

目前产学研的合作模式,主要是结合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三方资源来促进知识、技术与市场的对接及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目的在于提升农业园区的创新能力,通过创新能力的提高来增强园区的农业竞争力以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要达到的推广目标:一是扩大合作的范围,吸引更多的农业企业参与及增加科研机构、高校的参与度;二是提高合作的效率,进而优化资源配置,缩短研发到市场的转化周期。

FT

合作模式框架

一般由生产单位、制造企业提出一个技术需求,由研究机构做技术攻关,科研院所、高校形成平台,进行项目合作产生更多的技术成果,高校把科技成果输出到生产单位。科研院校做研究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项目申报、政府支持以及生产单位和制造单位的投资。所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可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目前产学研合作框架主要分为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政府引导。通过相关政策的支持来达到产学研的合作,主要是提供税收优惠、设立专项资金,另外通过政府搭建合作平台,组织产学研对接会议、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让资源更加透明。

第二种是以企业为主导。一是企业提供实际需求,主要是明确研发方向,提供试验场地和资金支持;二是提出技术需求的同时还要参与项目管理,监督项目进度、评估项目成果。

第三种是学术支持。提供科研力量进行基础研究、开展应用研究;另外要培养专业人才,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

FT

实施策略

在产学研合作实施方面,主要是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合作的期限和目标,通过协议的约定来保证合作的有效开展。另外还可以通过设立联合研究机构,促进资源共享及加强团队建设,共同确保合作的有效进行。目前产学研合作设立的机构一般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教授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建实验室、共建实习基地等。

FT

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科技手段渗透育种、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现代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农业园区要向科技化、生态化方向发展,科技化更多是从品种、技术、装备以及整体工艺方面来实现,生态化主要是实现绿色化、循环化、景观化,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在农业园区中的重要体现,最终会形成全产业链条的创新。

农业科技政策的创新途径

第一,政策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强化政策体系,细化规则,优化执行流程,以促进更高效、公平的政策环境。

第二,政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的强化。强化政策执行力度,建立健全监督反馈机制,确保政策有效落地与持续改进。

FT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解决对策主要是强化气候智能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如耐旱耐涝抗病作物品种、精准农业与智能灌溉系统,提升农业韧性应对气候变化。同时,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为农民提供精准气候信息,助力科学种植决策,共筑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FT

经典案例

北京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

北京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紧邻城市副中心,园区依靠首都北京的区位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以“聚人才, 建平台”为目标,以集聚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产品及人才,引进北京各大农业高等院校及全国涉农研究机构的科研项目为特色,以创新发展为灵魂,以技术孵化为手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端服务业,培育发展国际水平的示范农业产业集群,使园区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现代都市农业科技产业孵化园区,并成为北京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和国际设施农业展示示范基地。此外,园区集中进行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高效设施生产示范、园艺技术人才培训,将栽培新模式、新技术、新设备、新装备等600多项先进成果进行示范推广,熟练掌握并常年应用1000多个新奇特生产实用型植物品种。

园区占地1200亩,主要分为农业科技展示区、设施果蔬高效种植区、农业科技研发区。在农业科技展示区重点展示不同的温室类型、果菜花种植品种、栽培模式以及种植理念等。设施果蔬高效种植区重点是以生产型蔬菜为主,重点展示应用在种植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各项先进管理理念。农业科技研发区重点是新奇特赏食兼用的蔬菜花卉果蔬品种研发以及种苗繁育。目前园区温室重点打造包括集约化育苗、鱼菜共生、家庭园艺场景、花卉品种展示、高效栽培展示、创意农业场景。技术展示包括设施矮化樱桃、育苗工厂、组织培养、水培、立体种植、高压雾化灌溉技术等。设施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连栋温室、光伏温室、装配式日光温室、鸟巢温室。

目前园区已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北京市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实训基地”、“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北京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国家级、省市级、区级荣誉合计70余项。

中国农业大学通过多年工作选育出芭蕾苹果系列新品种,包括‘农大1号’‘农大2号’‘农大3号’。前期,北京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引进芭蕾苹果苗木在园区进行展示落地推广。后期通过企业投资,由中国农大研究开发并进行知识产权共享后推广。目前,芭蕾玉姿和芭蕾玉堂是由中农富通和中国农大合作开发的,技术资源来自于中国农大,中农富通提供资金支持。

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合作期限较长,从北京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建园开始合作,最初是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包括人才培养合作项目、中试推广等。园区提供场地,专家的设备成果在园区进行落地,研究生测试产品的性能,达到符合推广要求时,由企业向市场进行宣传推广。在合作过程中,如果发现产品有问题,企业会和科研院校共同探讨存在问题的原因,寻求开发解决途径,达到合作研发的目的。

在合作模式上,还可以采取合作申报、成果共享,如企业的技术人员申报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与专家合作申报当地政府的项目,进而推进产学研合作。对于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成果,一般是采取共享的形式,包括论文、专利等。另外在共建方面,园区与科研院校共同申报院士专家工作站、教授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有一名博士后在站培养。共同打造实践教育基地及教学实验实习基地。另外,企业投资赞助科研院校组织专业技能大赛,达到共建站点基地以及人才培养的目的。

园区无花果、葡萄品种主要是采取委托研发、实施许可的方式。无花果采用专家已有成果,通过签订协议,然后实施许可,可以把该品种的苗木进行繁育推向市场。葡萄品种委托专家从头开始研发,在园区进行产品测试,园区参与部分性状测定,双方共同申报品种权,最终的品种权是归属于公司的。

企业自主研发过程中遇到技术难点后邀请专家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来帮助解决技术问题。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企业与院校共同申报北京市景观休闲农业创新团队,园区作为团队中的一个综合实验站,把团队专家成果引进到基地,进行中试应用,然后把应用效果比较好的推向市场,在基地和团队合作过程中,像盆栽甘蓝、羽衣甘蓝、食用菊花、鲜切菊等整体表现较好。此外,企业与科研院校,例如沈阳农大和辽宁农职院共同申报了全国现代园艺产教融合共同体,目前有100余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基本上能实现多家单位的资源共享。

北京市通州区国际种业科技园

2011年7月13日,科技部、北京市正式挂牌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北京市通州区国际种业科技园区。2012年2月,区编办批复成立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科级)。同时,成立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形成“政府搭台,企业运营”的发展模式,其中管委会主要负责园区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有限公司负责园区基地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2012年,园区被农业部和北京市确定为现代农作物种业示范区核心基地、全国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并正式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体系,成为中关村唯一的农业特色产业园区。2013年,被科技部正式确定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13年8月,市编办正式批准园区成立正处级管委会(属区政府派出机构)。2014年,农业部正式批复与北京市共同创建通州区“四化同步”改革试验区,确定种业园区为试验区核心区。2014年2月,成立北京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以及四家博士后工作站。同年5月,园区成立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以及两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园区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12家国内农业顶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了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5个农业科技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引进先正达集团、法国利马格兰、北京京研益农等6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

多项“卡脖子”技术取得突破。育成系列玉米新品种100余个,累计推广超过3亿亩,其中京科968超过1亿亩,京农科728超过2000万亩。系列蔬菜新品种年推广1000万亩以上,为国家蔬菜种业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其中京秋3号在秋白菜保持领先地位,京春娃、京葫36实现了国内对春白菜、温室西葫芦品种的突破,京欣、华欣、京美系列品种支撑了北方保护地西瓜两次品种更新。运用航天搭载和分子技术选育出系列专用大豆、鲜食番茄和高产优质辣椒品种100余个。在国际上首次创建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发现和利用了一批光敏型BS系列小麦不育系,育成一批杂交小麦新品种。

| 编辑:陈子文

| 签发:高永雷

| 作者:陈小文(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

| 版权:以上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农富通”,根据第十四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走进农业工程”系列专题讲座第四期:农业科技园区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广上的发言摘录整理编辑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为内容分享,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