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闲庭拾翠录
澄怀观道郭建光
2025-05-18 21:20:41
 #创作挑战赛八期# 

                《闲庭拾翠录》
 
       夜雨敲窗时,檐角铁马叮咚,恍惚间总觉着有支青竹在敲打砚台。案头那盏台灯暖黄的光晕里,墨汁渐渐洇开,像极了年轻时在苏州园林见到的青苔,在粉墙黛瓦的阴影里,默默晕染出深浅不定的轮廓。
 

       记得平江路转角有间旧书铺,门楣上悬着褪色的木匾,"停云"二字瘦金体若隐若现。店主是位穿灰布衫的老者,终日伏在藤椅上读线装书。某年春深,我在积尘的樟木箱底翻到册《遵生八笺》,泛黄的宣纸上,高濂将插花称作"瓶史",把煮茶写作"茶寮记",连焚香都成了"香篆谱"。恍然惊觉古人赏心乐事,原是这般郑重其事,像在月光下临帖,一笔一画都透着对光阴的珍重。
 
       夏至前后,拙政园荷塘总浮着半池绿云。清晨露重时分,穿竹布衫的老园丁撑着竹篙采莲蓬,船头摆着青花瓷盘,盛着刚摘的嫩藕。这种闲趣倒应了袁宏道《瓶史》里的说法:"花之晨,人之朝也;月之夕,人之暮也。"江南人的雅致,原是把日常琐碎都当作天地文章来读。某日见茶寮里煮水的铜铫子,年深月久竟生出层孔雀绿的铜锈,倒比新铸时更添三分古意,方知岁月原是位高明的画师。
 
       秋分时节去天平山,半山亭里遇着位画扇面的老者。他调色不用朱砂藤黄,单取枫叶捣汁,银杏浸露,连画中远山都是蘸着雨前云雾勾勒的。看他将败荷残菊收入扇骨,忽想起李渔《闲情偶寄》里说的:"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原来真正的闲情不在避世,而在市井烟火里养出颗澄明的心。下山时买得把竹丝编的茶则,纹理细密如掌纹,握在手里竟觉出些温润的人情味。
 
       冬夜最宜读张岱《陶庵梦忆》。炭火毕剥声中,仿佛看见西湖湖心亭的雪雾里,那个披着貂裘、拥毳衣炉火的人影。"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白不是寡淡,倒像宋瓷开片的冰裂纹,在寂静里绽出万千气象。前日收拾书房,翻出早年收的越窑青瓷盏,釉色如江南暮春的雨空。斟半盏普洱,看茶烟在冷空气中袅袅升腾,竟与张宗子隔空对坐,共享这"天地一痴人"的况味。
 
       晨起推窗,见邻家阿婆在晾晒腌菜。粗陶瓮沿凝着盐霜,芥菜铺在竹匾里,经了霜的菜叶蜷成朵朵翡翠。忽然记起汪曾祺写昆明雨季的杨梅:"带着雨水,娇红欲滴。"市井人家的活色生香,何尝不是另一种风雅?午后阳光斜照,老墙根下蜷着只花猫,毛色斑驳如古画上的墨渍。它眯眼打盹的慵懒,倒比案头那尊宋代青瓷枕更得"闲散"真味。
 
       前日路过艺圃,见廊下悬着块乌木楹联:"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漆色剥落处露出木纹,倒像岁月写的批注。想起苏东坡在黄州时,连绕舍竹林都要"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方知闲散原是种能力,能把寻常巷陌读成桃源,将市声喧嚣听作松涛。归途遇雨,躲在骑楼里看檐溜成帘,忽然明白古人所谓"赏心乐事",原是要在浮世烟火里,养出双能见微知著的眼睛。
 

       暮色四合时,煮水烹茶。看铁壶嘴腾起的白雾,恍惚又是平江路书铺的老先生,在翻动线装书的沙沙声里,把光阴裁成片片竹简。窗台上那盆文竹不知何时抽了新枝,细叶参差,竟在玻璃窗上投出幅天然的水墨小品。原来闲散生活最妙处,恰在这无心偶得的禅意——像宣纸上晕开的墨点,不必勾勒,自成山水。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