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聚机器人化身智能向导,引领观展动线;时空壶翻译器打破语言屏障,实现无障碍对话;噜咔博士AI拍学机以趣味动画解码文物故事;戴上闪极科技AI眼镜,参观者瞬间变身“未来记录者”,每个精彩瞬间都能智能捕捉——科技浓度爆表的第二十一届文博会,正以硬核创新刷新文化展会的体验边界。
在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奔赴中,深圳交出了精彩答卷:2024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突破3754家,营收规模超1.29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12.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6.1和5.5个百分点。更亮眼的是多媒体游戏、智能穿戴等16个新业态板块,以5864亿元营收、12.2%增速构建起文化产业的“新质增长极”。
这座将创新刻进基因的城市,正在书写“文化治理”的新范式——用数字技术激活文化传承密码,以智能装备重构产业生态,以文化认同构筑城市精神坐标。当文化软实力与科技硬实力在鹏城大地深度交融,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郭悦 崔璨 蔡敏玲
“技术驱动型”数字创意产业:
势能破界 动能澎湃
在深圳南山区一栋现代化的办公楼里,深圳市瑞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渲染TD经理李凯轩正带领团队为即将上线的新电影反复优化渲染流程。也正是这个团队,曾为两部《哪吒》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唐探1900》《蛟龙行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熊出没·重启未来》等爆款影片提供渲染服务。
“《哪吒2》中一个约3秒左右的复杂画面,在本地工作站完成渲染需要412天。我们将它提交到云端后,拆分为多个子任务在云服务器集群中同步处理,从提交到渲染完成不到24小时。”李凯轩说。
在国漫崛起的浪潮中,深圳科技力量正成为影视工业的隐形引擎。深圳洛克特视效科技有限公司参与了“哪吒”系列电影长达10年的制作历程,仅特效测试模拟缓存量就累计达10TB以上;华强方特开发的瀑布制作流程自动化程序,将50台高性能工作站整合成解算集群,创造出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
在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胡鹏林看来,相比较其他城市的内容驱动型、平台驱动型等模式,深圳数字创意产业是“技术驱动型”。从最初的特效、动画制作,到互联网、云计算,再到如今的AI,技术创新是深圳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文化新质生产力正在全市各区错位发展形成合力,助推深圳“一核、一廊、多中心”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南山区重点发展沉浸式数字内容,推动虚拟现实、5G+8K超高清等技术在影视、游戏领域深度应用;宝安区发力智能影音装备制造,电视设备、音响系统等硬件产值持续攀升;福田区依托建筑装饰设计和时尚产业优势,打造国际创意设计新高地;龙岗区则凭借全国首个数字创意产业走廊,2024年贡献2291亿元营收,占全区文化产业总收入的79.1%。
当数字创意势能破界,“数字文化+”正重构传统产业基因:巴黎奥运会上,艾比森超50块智慧屏联动高巨创新千架无人机,以光影矩阵演绎中国科技美学;腾讯SSV数字实验室借AI视觉技术解码文物修复,令三星堆青铜器在虚拟空间精准重组。今年文博会首设AI展区,AI助手“文小博”携智能交互功能登场,深化数字文化跨界融合图景。
数字创意产业增加值常年稳居400亿元高位;电竞产业占据国内电竞市场逾四成市场份额;超4000家游戏企业贡献全国过半、全省近七成的行业营收……2025年,是深圳市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数字浪潮奔涌不息,与文化创意深度交融,正以裂变之势激活文化强市建设的澎湃动能。
从城市中轴线到蓝色海岸线:
“文化热力值”持续走高
“北馆很漂亮,如果城市中能多些这样的阅读空间和场馆,我相信,‘每天息屏1小时’不是难事。”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深圳率先发布了“每天息屏一小时、读书运动爱自然”的倡议,姚明现身深圳图书馆北馆为活动代言。这座跻身“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的文化地标,以20米超深立体书库惊艳世人。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文化地标,正将姚明的愿景照进现实:一条全长2公里的城市中轴线串联起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图书馆、深圳音乐厅、深圳书城等,“十分钟文化圈”、文博会、读书月、莲花山草地音乐节等“文化民生大礼包”以这里为原点辐射全市。
蓝色海岸线是深圳的诗意长廊: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书城湾区城建成,欢乐港湾欢乐剧场开工,深圳歌剧院、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创意设计馆等全球顶尖建筑大师作品,如繁星般点缀于山海连城之间。
它们一横一纵搭载起深圳星罗棋布的“文化热力图”,因每一位深圳人的文化行为而闪烁、变化,逐渐丰满。
在这张立体文化网络里:2024年市区街道三级联动举办超7万场文体活动,平均每天举办190场文化活动;第二十五届读书月吸引超千万市民共沐书香,成年居民人均年阅读22本书卷,每1.65平方公里便有一处图书驿站温暖守候。
文化脉动持续强劲,深圳连续四年蝉联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榜首;文化盛宴持续升级,2025深圳艺术周携手69家机构打造近80场艺术大展;仅2025年第一季度,全市营业性演出达4647场,演出场次同比增长15.6%。
“生活在深圳这座城市,无疑是幸福的。”文艺爱好者、深圳市民谭妙蓉认为,深圳的魅力,不仅来自于繁华的商业景象,还源于对文化艺术的投入,更体现在文化的持续创新与不懈追求中。
时光淬炼中,深圳正铸造着独属改革热土的文化徽章。五载耕耘,10部作品荣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4部佳作获“五个一工程”奖。《咏春》作为全国唯一获“五个一工程”奖的舞剧,携东方美学巡演全球49城超200场,实现艺术与市场的双重“破壁”;《深AI你》用机械臂演绎人文思考惊艳国家舞台,深圳版《卡门》重释经典,《枕着光的她》等金曲激荡时代心声,更与连创春节档纪录的《熊出没》系列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文化创新的经纬线——从岭南大地到世界舞台,深圳文艺精品正以破竹之势书写新时代的“文化出海记”。
从城市文明到文化深壤:
“精神生长力”拔节跃升
正是以上这些独特印记,塑造着城市的文化核心。深圳形于外的,是山海连城的生态格局、四季繁花的自然景观与充满科技感的城市风貌;成于内的,是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这种独特气质在“五一”假期得到印证:人潮涌动的景区、公园和商圈始终保持着整洁有序,市民游客的文明举止彰显着城市温润底色。
深圳不仅有深圳速度、深圳质量,还有温暖人心的深圳温度。今年4月,一个“寻字贴”引发了一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因深圳地铁10号线“神仙书法”而走红的“山西姥爷”、书法家王朝珠及家人受深圳地铁集团之邀,从太原飞抵深圳,完成了他的首次深圳之旅,也是“圆梦”之旅。一时间,网友纷纷为深圳举手点赞。
在这座崇德向善的城市里,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到“来了就是深圳人”“爱在深圳,情暖鹏城”……深圳以观念的力量吸引人们汇聚于此,直指人心的精神和观念,让城市精神体系有了凝聚人心的温度、海纳百川的气度。
数字更印证着城市如潮涌般的爱心:目前,深圳市注册志愿者已经超过400万人,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
文明,不仅在于城市的市容市貌,更在于每个市民的内在文化素养。近年来,深圳持续开展了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以“修心”“养德”“守法”“尚智”“崇文”“健体”六大行动,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深圳还推进了《深圳市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方案》等规划,促进文明风尚在基层的培育。
近年来,深圳涌现出孙影、陈如豪吴清琴夫妇、陆建新等一批时代楷模,有中国好人26人,全国道德模范5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5人,深圳关爱行动爱心人物161人。他们感动了千千万万人,也丰富着大家对这座城市的认知,成为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和市民生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让文明之花盛放于鹏城大地;以法治促进文明,深圳在志愿者服务、无偿献血、器官捐献、见义勇为、全民阅读等领域率先专项立法……深圳之所以创下从边陲小镇崛起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奇迹,在短短40余年时间实现GDP上万倍增长、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十,就在于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推动深圳向更高水平发展,向更高目标进发。
文明的力量无远弗届,文明的力量力敌万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正以先行示范的担当续写文明新篇。
数读
公共文化润泽人心
●目前,深圳拥有895家公共图书馆(图书室)、322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88个文化馆(站),715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遍布市、区、街道、社区
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舞剧《咏春》自2022年首演以来,已在全球49座城市演出超过200场,欧洲巡演在英国伦敦的沙德勒之井剧院连演12场,在巴黎会议宫连续演出4场,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连演3场
文明暖鹏城
●目前,深圳市注册志愿者已经超400万人
●487家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315个文明实践特色点打造完成,10万余项文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文化产业蓬勃向上
●20年间,深圳文化产业保持了年均15%以上的快速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6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750亿元,增长近17倍,占全市GDP比重由4%左右稳步增长至8%左右
●目前,深圳游戏产业企业超4000家,产业收入超1000亿元,占全国比例超过50%,在广东省占比接近70%
新实践
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激发中俄文化共鸣
当地时间4月25日,莫斯科大剧院内掌声雷动,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这里完成了俄罗斯首演。当大幕落下,“咏春”二字定格时,全场1600名观众起立鼓掌长达20分钟,欢呼声此起彼伏。俄罗斯国家杜马文化委员会主席奥加·卡扎科娃连用多个“Bravo”(意为“好啊,再来一遍”)表达激动之情:“这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里程碑!”
这不仅是深圳原创艺术的一次辉煌展示,更是中俄文化交流的一次突破。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让两国人民的心灵在舞台上紧紧相连。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封立涛说:“在中俄文化交流的长河中,这无疑是值得载入史册的盛事。”俄罗斯艺术体操联合会前主席伊琳娜·维纳感叹:“能和中国文化有深入交流,我感到非常幸福。”
这部以“舞武交融”演绎中国功夫的舞剧,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更揭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事实:中华文化出海,正以创新、融合与产业化的姿态,在全球掀起“中国热”,并在一次次尝试和破圈中,形成了独有的“深圳现象”。
2023年9月,深圳出品的《咏春》在新加坡开启海外首秀,圈粉海外华人。而后频频出现在伦敦、巴黎、莫斯科等国际大舞台上,所到之处,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收获国际名流广泛赞誉。从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连演4场场场爆满,到巴黎会议宫法国观众欢呼如雷,再到莫斯科大剧院1600个座席售罄,深圳文化IP的全球影响力可见一斑。
《咏春》的成功,源于深圳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解构与国际化表达。舞剧以“戏中戏”结构双线并行,一面是叶问赴香港弘扬咏春的武林传奇,一面是当代剧组“追光者”的奋斗故事。国家级非遗咏春拳与香云纱被巧妙融入剧情,电影蒙太奇手法与舞蹈的刚柔并济,让武术不再是刻板的“打斗符号”,而是充满艺术张力的文化语言。俄罗斯汉学家万山翠说:“《咏春》不仅有门派对战的精彩表演,更有深刻的思想主题表达,让观众看完之后,有思考、有回味。真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更重要的是,深圳深谙“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的传播逻辑。演员提前一年进行武术特训,舞台动作真打实斗,既满足专业武术家的挑剔眼光,又以视觉冲击力征服普通观众。《咏春》在伦敦巡演时,留学生唐晗滨在广告牌前感叹:“许多西方面孔主动来看,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力量。”这种“硬核内容+普世审美”的模式,让《咏春》成为跨越文化壁垒的“通行证”。
声音
解码深圳文化热点
话题1:文博会对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体现在哪些地方?
暨南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焕钊认为,凸显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鲜明特色的文博会,打开了文化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的无限空间,推动文化产业领域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让文化产业市场活力迸发,更让深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具实力。
曾担任中国社科院、文化部合作课题“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构研究”主持人的惠鸣认为,文博会促进了深圳文化产业综合创新能力的不断升级。
惠鸣表示,从长期看,文博会推动深圳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使深圳文化产业与现代制造业、现代设计业、文化金融以及以5G、VR、AR、AI等为代表的数字科技等部门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在全国具有引领性地位的高端文化产业集群,也使深圳在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话题2:深圳作为科创之城,在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优势和特色?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表示,深圳特有的创新文化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企业—社会—政府”共同构建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体系。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胡鹏林指出,深圳在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一个突出创新,在于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打破产业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赋能。如深圳工业设计赋能制造业,打造了有色、徕芬等时尚文化科技产品;又如电子商务赋能文化产业,通过直播、短视频、跨境电商等方式推动了深圳工艺美术、服装设计等高质量发展。
话题3:《咏春》为何能从深圳出海?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表示,《咏春》持续火爆出圈,充分彰显了深圳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奋进精神,唱响了新时代“春天的故事”。
深圳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徐晓迪认为,在深圳,《咏春》这样的作品很容易出现,因为它完美结合传统和现代,既是对过往历史的致敬,又是对未来的展望。《咏春》以及后来的叶问、李小龙的故事,表达的是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这与21世纪中国的大国崛起相结合、与大湾区的发展相迎合,体现了内在的旺盛生命力。
深圳市社科院文化所助理研究员李晓兵指出,《咏春》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充分体现了深圳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优势、文化优势和市场优势。
一是“政府保障+社会资本+文化企业”的文艺精品创排机制探索。给予项目充分的自主权。权责分明、优势互补,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创作水平和效率。
二是“专业化+市场化”的演艺模式推广。尊重“艺术规律+市场规律”,催生文艺精品生产的活力及其市场化的生存和发展。
三是文艺精品走出去的海外推广模式打造。通过策划组织文艺精品人文交流活动,吸引海外知名人士参与,实现“自己讲”与“别人讲”相结合;成立文艺精品IP运营团队和国际演艺专业经纪机构,畅通创作成果市场转化机制,形成由文化企业运营的优秀文艺作品推介机制;用“国际语言”表达中国故事、深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