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教育时报》头版聚焦沁阳“村校联建”
沁阳融媒
2024-07-12 06:16:22

关注今日沁阳,和50万沁阳人一起看沁阳!

>>>

作为教师

你心目中理想的村小模样

是什么样的?

在沁阳市

“村校联建,双融双创”的工作思路

和实践方向

正在成就越来越多的乡村小学

有力助推乡村教育振兴

那么

什么是“村校联建”

“村校联建”如何“联”?

“双融双创”如何“融”?

一起来看沁阳市的创新探索

和有益实践——

村校联建:在“联”和“融”上下功夫

——沁阳市“村校联建,双融双创”实践探索侧记

“我们学校所辐射的3个村的村民委员会,共同努力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东高村在教学楼两侧修建了8个新水池;西高村采购了140套新桌凳,在学校安装了篮球架;清河村帮助学校更换了教学楼所有的门……3个村共同出资1万余元为西高小学安装了新大门,过往的群众赞不绝口。学校将西高村的‘德孝文化’融入课程、纳入课题,将‘村宝人物’请进课堂授课,将‘非遗’文化——大鼓融入篮球操,为村小教育加码赋能……”

6月13日晚上,“沁教之声大讲堂”第11期校长夜校以“村校联建,双融双创”为主题,进行了专题交流,沁阳市西向镇西高小学(以下简称“西高小学”)校长郭琳芳现场讲述了“我心中的村小模样”。

01

“我心目中的村小模样”——一所乡村小学发展中的“双融双创”

西高小学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学。2017年以前,学校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洗手池,学校的路面都是坑坑洼洼的黄土地,下雨天真成了“水泥地”。日前,记者走进西高小学时,发现学校已完全换了模样。“学校现在有136名学生、10名教师。以前学校条件比较艰苦,留不住老师,村里面为我们申请了改建专项资金,而且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在硬件条件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学校依照沁阳市教体局设计的发展思路,开始深入推进“村校联建,双融双创”工作。

西高小学校门前后对比

“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学校校长担任村里的‘编外副书记’。”西高村党支部书记张二伟向记者介绍,“回想这几年学校的变化,我们已经形成了村委支持、家长配合、企业家及社会各界力量扶持的良好教育氛围。我们村委时刻做好西高小学的‘后勤部长’,经常进学校门、问学校事、解学校难。村里逢年过节有什么文化活动,学校也会组织师生积极参与。”

“2017年我刚到学校的时候,学校有几块儿杂草地,师生就一同劳作、整理,开辟成菜园子。学校将地分包给班级,种了草莓、西瓜、甜瓜、红薯、花生等,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谈及学校的特色劳动教育,郭琳芳向记者介绍。

随着“村校联建,双融双创”工作的不断推进,东高村为学校提供了24亩地,西高村为学校提供了6亩地,作为学校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利用乡村土地资源,传承乡土文化,让孩子读得懂乡风乡情,记得住乡愁乡韵。

西高村是有名的“德孝村”,西高小学通过开展“寻找村宝”活动,邀请退休教师、有才艺的村民等担任编外辅导教师。比如,在西高小学附近,有一位骑行全国的“奇人”吕旭泽,他收集了众多红色文化收藏品、纪念品。吕旭泽老人与沁阳市有关部门结合,将自己家的三层小楼改造成了“红色收藏馆”,供公众参观。

沁阳市教体局与学校发掘到了这位“村宝人物”,定期让学生到“红色收藏馆”去参观学习,学习革命优秀事迹,观看革命老物件,传承红色精神。“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农村建设培养有技能、有理想、有情怀、有责任的合格劳动者。”参观“红色收藏馆”途中,沁阳市教体局党办主任张文利向记者介绍。

西高小学的发展,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社会爱心人士陈金生是东高村村民,尽管常年在西安定居,却时常牵挂着西高小学的孩子们。截至目前,陈金生为西高小学已捐赠价值5000元的体音美活动器材。“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想把学校留住,让孩子们有个学上。西高小学的老师团结、敬业、有想法,教学做得很好,我们作为村民也想为学校帮个忙,让孩子的学习生活更丰富。”陈金生告诉记者。

2021年7月,学校教学楼因暴雨受灾,社会爱心人士陈沙沙就悄悄地把学校3万元的防水工程费用结清了。2024年1月,陈沙沙的爱人吕攀攀不声不响地为学校采购了一批新凳子送到学校。日常,学校有用车用人的时候,陈沙沙就会派自己工厂的员工协助学校做教学设备、学生用品等的搬运工作。“学校有困难,不知道怎么帮上忙,就想做点简单的事。”陈沙沙说。

乡村学校条件简陋,先完善基本的校舍、器材设施,才有办好社团的可能。西高小学目前已开设了绘画、花样跳绳、口风琴、鼓韵篮球操4个学生兴趣社团。村里一般在重阳节和春节举办大鼓演出活动,去年开始,学校将篮球操和大鼓深度融合,开发了别具特色的鼓韵篮球操,带动教师、学生、村民一同参与其中。

西高小学的办学条件在改变,学生和教师也在成长蜕变:学校教师李敏是沁阳市蓝天救援队的成员,今年3月代表沁阳参加焦作市和河南省防震减灾科普演讲比赛,分别获得焦作市第一名、河南省二等奖;2023年,学校的口风琴社团节目在沁阳市艺术节中荣获农村组一等奖;学校教师黄俊杰、刘倩倩辅导学生参加沁阳市花样跳绳比赛,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学校杨玲玲老师辅导的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在沁阳市艺术节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点击观看西高小学

端午节村校联建活动↓↓

“在村校联建的过程中,西高小学正发展成我心目中的村小模样!”郭琳芳说。

02

推动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一个区域的共同追求

“沁阳教育目前最需要补齐的短板是什么?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最需要突破的方向是什么?”这是沁阳市教体局举办“沁教之声大讲堂”的初心追问。校长夜校是“沁教之声大讲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周三晚上,全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教体局全体领导、教研员、部分学校业务校长会按时参加学习。第11期校长夜校以“村校联建,双融双创”为主题,就是为了促进此项工作的经验交流和深入推进。郭琳芳讲述的“我心目中的村小模样”,真实呈现了西高小学“村校联建”的发展历程,身边的榜样传递着更加坚定的力量。

在沁阳市,类似西高小学的“村校联建”生动实践,在很多乡村学校都发生着——

6月6日,沁阳市西向镇解住小学(以下简称“解住小学”)举办了名誉校长聘任仪式,聘任解住村党支部书记王九元为解住小学的名誉校长。仪式上,解住村委与解住小学达成了深度合作的框架性意见。

6月8日,解住小学与解住村进行了第一次的联建活动——“村校联建,乐享端午”,学校师生为村里40名80岁以上的老人送祝福。“通过与村庄的紧密联系,可以将学校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传递给村庄,同时也可以从村庄中汲取养分,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解住小学校长范方灵告诉记者。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范村的小皮筋已形成大产业。”沁阳市紫陵镇范村小学校长杨波告诉记者。沁阳市范村是全国闻名的“皮筋村”,皮筋产业已有30余年的发展历史。学校注重皮筋文化传承,每周的美术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喜欢的皮筋样式,并将设计图稿交给村里。村里根据图稿生产出大家喜欢的皮筋。

同时,每班每月设立两节皮筋劳动课,组织学生搓绳、串串、粘珠等,体验皮筋的制作过程,感受皮筋在乡村脱贫攻坚中的巨大作用。全校6个班、122名学生、13名教师集体参与,共同实践。2021年和2023年,范村小学被沁阳市人民政府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这种做法,既能引导乡村孩子朴素的审美意识,也能大大提升孩子们的成就感、自信心,以及家乡自豪感,使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学校、爱自己的家乡。”杨波说。

“我们定期组织学生到村史馆、千亩花海等地参观学习,了解赵寨村的红色革命史和赵寨村的发展史,领略村庄美景,发扬赵寨村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到生活在农村,心系赵寨发展,厚植乡土情怀,实现村校一体优化发展。”沁阳市紫陵镇赵寨小学校长常高亮告诉记者。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学校在做好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积极利用村庄资源,开发研学课程。同时,学校配合村庄做好美丽乡村等各项宣传工作,积极开展“最美家庭”创建,学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和家长一起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沁阳市,一些学校还着力构建“校村联动教育共同体”。比如,沁阳市实验中学通过打好“组合拳”,筑牢“校—村—家”护苗管护网,共助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据该校校长席正阳介绍,每学期初,学校都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及有心理疾病、残疾的学生进行精准摸排和登记在册。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学校的党员、班主任每人结对帮扶至少1名学生,对其进行重点关注,解决实际困难。学校班子成员及相关人员经常利用周末和假期分批走村入户(社区),深入到马坡村等10余个自然村的学生家中开展家访工作。学校探索的“学校主抓主管、村委(社区)齐抓共管、家校合力联管”三位一体的“护苗”管理模式,打通了“校—村—家”共育新通道。

03

村校联建——在“联”和“融”上下功夫

“锣鼓一敲震天响,移风易俗来宣讲,我们来演‘三句半’,请欣赏;树立新风除陋习,政府提倡合民意,弘扬时代新风尚,必须的……”这是东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宣传形式,与西高小学结合开展的村校联建活动中的一个瞬间。

西高小学的学生将“三句半”搬上宣讲舞台,开展移风易俗宣传,用接地气的乡音向群众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孝老爱亲等文明风尚,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变“宣讲”为“说唱”,说理透彻、生动活泼,确保群众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群众做时代新人,弘扬文明新风。在沁阳市,这样的行动正在持续践行着。

“沁阳市教体局按照沁阳市委组织部的要求,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全市部分农村学校与村庄中开展‘村校联建,双融双创’活动。”沁阳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原告诉记者,“通过村委和学校干部交叉任职,党建工作融合提升,文化共建,双向服务,既建设了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学校,又培养了有劳动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家国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格劳动者。”

据高原介绍,村校联建,沁阳市重点在“联”和“融”两个方面下功夫——

村校联建,前提是“联”,如何“联”?首先,在“心”上联,把村委、家长、爱心企业家等一切关心支持农村教育的爱心人士联到一起,让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生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对学校管理、建设有真实的实践体验。

一方面,学校能赢得社会的信任、支持,另一方面,能汇聚更多的智慧,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形成家、校、社共育的工作局面,同心同德办好乡村教育。其次,在“根”上联,从优良传统和乡风良俗中汲取精神力量,形成具有中国文化底蕴、乡土特色的办学风格。

村校联建,关键在“融”,怎样“融”?首先,在组织上融合,村、校交叉任职,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学校校长担任村里的“编外副书记”,实现双创建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

其次,在文化上融合,一方面充分挖掘乡村唢呐、戏曲、传统手工艺等“非遗”文化,将其融入学校课程,形成乡土校本课程;利用乡村土地优势,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在劳动中渗透德智体美教育,让学生在“五育”融合的体验中成长。

再次,在服务上融合,学校引导学生参与到村里的卫生、环境、敬老等公益事业中,培植公益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村委在改善村小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把热爱公益、热爱孩子、热爱教育的“新乡贤”请入学校当“编外老师”,促进“五育”并举高质量发展。

沁阳市教体局“村校联建,双融双创”的工作思路和实践方向,正在成就越来越多的乡村小学。

“一座村庄、一所学校、一个梦想!把学校建成学生最喜欢的成长乐园、让老师成为最有幸福感的人,培养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我最大的梦想,也是东高村、西高村、清河村父老乡亲共同的心愿。”采访结束时,郭琳芳告诉记者

村校联建,实现了教育资源和村庄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够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沁阳市正在以创新的姿态、扎实的行动,深耕“联”和“融”的模式,推演出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答案。

【来源:教育时报】

今日沁阳视频号推荐

·end·

监 制丨周新秀

总 编丨李高聪

主 编丨张新雨 刘 媛

统 筹丨陈建军

校 审丨胡新胜 刘艳红

编 辑丨徐婉滢 赵敏杰

今日沁阳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归沁阳市融媒体中心所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46),未经许可,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转载、发布和二次编辑,否则将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