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教育孩子过程中注意”超限效应“,过多说教则逆反。
孕妈育儿说
2024-09-13 17:50:54
#创作挑战赛五期#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明明是出于好意的苦口婆心,却往往得不到理想的回应,甚至还会引发负面的结果。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心理学原理 —— 超限效应。


image


马克・吐温的故事就是超限效应的一个生动体现。牧师最初的演讲让他产生了捐款的意愿,然而随着演讲时间的不断延长,他的耐心被消磨殆尽,从准备捐款到只捐零钱,再到决定不捐钱,最后甚至从盘子里偷钱。牧师冗长的演讲,超过了马克・吐温心理的承受限度,使得他的态度发生了 180 度的大转变。


这种效应在家庭教育中尤为常见。很多父母每天对孩子苦口婆心,希望孩子能够听进去自己的教导,走上正确的道路。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不仅听不进去,还可能对父母产生仇恨感。这是因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 “度”,陷入了超限效应的陷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人接受的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时,就会引起心理上的极不耐烦或逆反情绪。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有限。

父母反复地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说教,就像是在孩子的心头不断地敲打,每一次敲打都会让孩子的抵触情绪增加一分。当这种抵触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故意与父母对着干。


image


那么,如何避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超限效应呢?


教育孩子一定要言简意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要求时,父母要尽量简洁明了,避免长篇大论。比如,当孩子在学习上出现粗心的问题时,父母不要唠唠叨叨地说上一大堆,而是可以直接指出:“这次考试因为粗心丢了不少分,以后做题要多检查几遍。” 这样简洁的话语,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记住。


孩子犯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当孩子犯了错误后,父母进行批评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对同一个错误反复批评,就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例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父母在第一时间指出孩子的错误并让孩子明白要小心之后,就不要再反复提及这件事。如果之后孩子在其他方面又出现了问题,也不要把打碎花瓶的事情拿出来说,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总是揪着自己的错误不放。


再者,如果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应该换个角度、变个方式进行教育。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对不同的教育方式有着不同的反应。当孩子再次犯同样的错误时,父母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孩子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

比如,孩子总是在写作业的时候拖拉,父母可以不再单纯地强调写作业要快,而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意识。


image


超限效应不仅仅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在学校教育以及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


在学校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满堂灌,长时间地讲解同一个知识点,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优秀的老师会懂得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吸收到最精华的知识。在课堂提问时,也不会对某个学生的回答进行过度的批评或者表扬,而是给予恰到好处的反馈,以免对其他学生产生超限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超限效应。比如,在给朋友提建议时,如果我们不停地说,对方可能会觉得我们过于啰嗦,从而对我们的建议产生抵触情绪。这时,我们应该学会适可而止,让朋友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我们的建议。


image


超限效应提醒我们,无论是在教育孩子、教学、还是人际交往中,都要注意把握好 “度”。过多的刺激、过长的时间、过强的压力,都可能导致人们产生逆反心理,使我们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我们应该学会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沟通和教育效果。


只有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超限效应的原理,我们才能在各个领域避免因为过度而产生的负面效果,让我们的教育、沟通等行为更加有效,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