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古诗词意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 辛弃疾
佟掌柜
2024-08-28 06:32:42
 #顶端秋日创作季#  #创作挑战赛五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诗词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经典之作,此词以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为背景,借古喻今,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兴亡、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以及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全词情感深沉,意境开阔,语言凝练而富有力量,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赏析。

 一、开篇点题,引古思今

词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开篇,气势磅礴,直接点出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人物——孙权(字仲谋)。孙权曾在此地建立基业,开创东吴霸业,但如今英雄已逝,江山依旧,不禁让人感叹时光易逝,英雄难再。这一句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感慨,引出了全词的主题——怀古伤今。

二、借古讽今,抒发忧愤

接下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词人由具体的历史人物转向更广阔的历史场景,描绘了昔日繁华的歌舞楼台在风雨中消逝的景象。这里,“风流”二字既指孙权等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也暗含了词人对自己及同时代文人志士未能实现理想的遗憾。风雨的侵蚀,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也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进一步加深了词人的忧愤之情。

 三、缅怀英雄,抒发壮志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三句,词人笔锋一转,将目光投向了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刘裕出身贫寒,却凭借自己的英勇和智慧,最终推翻东晋,建立南朝宋,是历史上著名的平民皇帝。词人通过描绘刘裕曾经的居所——斜阳下的草树、寻常的巷陌,来缅怀这位英雄人物,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四、对比鲜明,强化主题

随后,“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是对刘裕当年率军北伐、气吞山河的英勇形象的生动描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三句,词人借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北伐失败的历史教训,批判了当时统治者急于求成、轻敌冒进的错误决策。这一对比,不仅突出了英雄与庸才的差距,也暗含了词人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励精图治、收复失地的忧虑和不满。

五、抒发感慨,寄托理想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词人回忆起自己四十三年前在扬州地区亲眼目睹的战火纷飞的场景,表达了对那段历史的深刻记忆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接着,“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三句,词人又将视线转向北方被金人占领的土地上,那里的人们竟然在异族统治者的庙宇前祭祀,忘却了国仇家恨,这种现象让词人感到痛心疾首。词人通过这一描写,表达了对民族意识淡薄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六、结尾抒情,升华主题

最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虽已年老,但仍有报国之心、杀敌之志的豪情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凭谁问”,即无人问津、无人赏识的悲哀。这一句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整个时代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控诉。全词以这一问句结束,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和感慨。

总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一首集历史、现实、个人情感于一体的佳作。词人通过怀古伤今的手法,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国家兴亡、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以及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全词语言生动、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而富有力量,展现了词人深邃的历史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怀。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辛弃疾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境界,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