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从地头到炕头,驻村第一书记李海龙的帮扶故事
看新华
2025-05-27 10:48:33

新华网沈阳5月26日电(记者武江民)初夏时节,在沈阳市辽中区茨榆坨街道后岭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一个身影穿梭其间,他时而弯腰查看玉米长势,时而操作无人机巡查灾情,时而与村民围坐在炕头唠家常。这位皮肤黝黑、眼神坚毅的驻村书记,就是辽宁省农科院农机所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李海龙。

李海龙在村内走访,关心困难群众。(受访者供图)

2021年9月,李海龙来到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老边墙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村部十年无供暖、十年无自来水的困境,他找到当地水利部门和组织部门积极协调,带领村民打深水井、改造村部,自主研发屋脊形电动防雹网。2024年,李海龙又来到沈阳市辽中区后岭村担任第一书记。

2024年春季,李海龙捕捉到市场对鲜食玉米的需求。他带着村干部到辽中区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谈判,最终签下400亩订单种植合同。为确保种植质量,他邀请辽宁省农科院玉米所专家驻村指导。2024年秋收时节,玉米亩均增收350元,村民李满昌看着账本说:“以前种普通玉米,一亩地刨去地租,满打满算挣260多元,现在能赚近600元。”

在李海龙的推动下,后岭村还上马了多个产业项目:设计“野外稻田鸭智能养殖笼”,让鸭田稻亩均节本54元;注册“岭上珍味”商标,将鲜食玉米、初产蛋等农产品品牌化推向市场。

从产业项目到炕头灶台,李海龙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信任。2024年汛期,李海龙操控无人机搭载高精度光谱成像设备,完成1478亩受灾田块的精准测绘,为452户村民争取到37万元应急补贴。“不管是炕头还是地头,能给村民干点实事,我的努力就没白费。”李海龙说。

编辑: 刘舒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