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第四届中原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在郑州召开,十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创新”主题,就新时代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展开交流研讨,为我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往期新闻回顾:
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第四届中原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在郑召开
开幕式结束后,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主席(2021-2024)、墨西哥塞提斯大学校长费尔南多·利昂·加西亚,亚太大学联合会主席、孟加拉水仙花国际大学和水仙花集团创始人及主席萨布尔·可汗,非洲大学协会秘书长、尼日利亚阿贝奥库塔联邦农业大学原校长奥卢索拉·奥耶沃勒,文莱大学副校长张秀燕,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项目主任温迪·菲奇曼,中原工学院校长、北京理工大学讲席教授夏元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波,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周卫,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党委书记、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吴飞(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静远代讲),郑州大学互联网医疗与健康服务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河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宗敏等专家先后在论坛上作学术报告。
费尔南多·利昂·加西亚作报告
费尔南多·利昂·加西亚在报告中认为,在教育生态中探讨人的价值性与技术的工具性之间何为本位的议题是突破教师教学的技术限度枷锁以弥合数字鸿沟的一大挑战。他强调,技术应该被视为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解决方案,如何明晰人—机责任边界来厘清共同价值追求继而搭建“双向沟通”轨道尚待持续探索。让教育回归本质、兼顾学生内在需求以构建互惠互信的角色认知与共同体是我们必须考虑的课题。
萨布尔·可汗作报告
萨布尔·可汗在报告中表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大学的运作方式,“教”与“学”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人工智能不仅推动着高等教育治理机构的革新,也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公平。他强调,人工智能不仅是一种趋势,更是教育管理方式的根本变革。高校必须积极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在育人理念、办学路径、教学模式、学习范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变革,塑造“智能+”的高等教育生态。
奥卢索拉·奥耶沃勒作报告
奥卢索拉·奥耶沃勒以《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治理》为题作报告,他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数字变革已成为当前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助力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模型的构建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他通过对现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系统的梳理,分析教育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指出目前制约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从技术、资源、教学、管理等维度提出对策与建议。他强调,教育人工智能的推广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延伸,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教育质量也为缩小教育差距提供支撑。
张秀燕作报告
张秀燕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对教育理念和方式产生深刻的冲击。她表示,随着生成式AI的发展,教学资源的使用可以扩展,更加广泛,生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教材可以被充分利用。要实现智能化的国际化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及教育公平性问题重中之重。她强调,作为学生知识的引导者,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强化合作和沟通技能,鼓励创新和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智能化的学习和教学体验。
霍华德·加德纳和温迪·菲奇曼作线上报告
霍华德·加德纳和温迪·菲奇曼在线上报告中指出,保持文化的多样性,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在大学的“使命责任”是每所高校亟待反思的议题。他们强调,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全球治理的“善治”,要构建治理框架,基于多元主体的视角进行变革。在培养方式上要强化与教师的交互、协同管理;注重个体的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形成教育新秩序,增强教育活力,提升教育效能。
夏元清作报告
夏元清以《人工智能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路径探索》为题作报告,他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入手,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并积极探寻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为高校数字化生态的重构提供有力支撑。
夏元清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代表着知识传授为主培养模式将被淘汰,能力、素质型教育势在必行,学校应革新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他强调,科学组织的治校理教应重视人工智能,并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实现个性化培养。我们要重视培养新质人才的AI技术,提升学生的AI素养,建设智慧校园的数智基座和AI能力中心,支持构建可灵活扩展的人工智能应用体系。
李波作报告
李波以《面向智能化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为题作报告,他从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中重要的技术趋势和面临的关键难题,并围绕科技创新过程,进一步剖析了发现现实问题、凝练科技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实现具体方案、验证解决效果等阶段的内涵和核心。
他的报告指出了目前国内面临的人工智能发展问题,强调人才培养要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重要性,为我们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途径提供了思路和启示。他表示,瞄准未来创新人才,深化教育强国,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奖助评价体系。人类对智能的理解和定义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对新技术、新方向应该重视,但不能盲从和跟风炒作,要找到弯道超车方案。
周卫作报告
周卫以《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服务第一战略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报告,他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正确认识人工智能;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服务新发展格局,河南高校探索与实践等三个方面内容,分享了有关思考和体会。
周卫指出,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优秀人才的聚集地,河南高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他以河南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提出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发挥主阵地作用,引育一流创新人才;发挥策源地作用,打造一流科技创新服务,不断创建未来教育发展新格局。
陈静远作报告
陈静远代吴飞教授作报告,她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行动与实践》为题,围绕计算机课程体系中人工智能发展、计算机101计划《人工智能引论》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实践等三方面内容,结合浙江大学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系统阐述,为高校如何打造人工智能系列高水平教材,如何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推动教学提供了新视角与新路径。
她指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载体已初步建成,要不断探索数字教材出版新形态,为“学生更加主动地学、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积累高质量数字燃料。她强调,要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本科公共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人工智能通识课涉猎不同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用人工智能驱动自身专业范式变革,在“人工智能+”时代做好育人育才“加字号工作”。
王宗敏作报告
王宗敏以《心电人工智能:能为、可为、何为?》为题作报告,报告讲述了团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面向大规模人群的柔性可穿戴心电智能监测与预警服务平台》,详细阐释了人工智能平台在赋能大众、赋能医院、赋能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探索和应用,开启了我国心电筛查与防护新模式,实现了心电检测可居家自我管理的“旧时医院心电仪,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美好愿景。
他指出,医学的治疗方案需要“个性化”,现阶段AI无法代替医生,医学领域的人工智能应赋能医生、解放医生而非取代医生。他强调,心电领域的发展,采集数据、标注数据,形成医学大数据是关键,医院、企业、高校要共同携手,打造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不断赋能未来。
本届论坛11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创新”的主题,共同探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不仅为河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更为河南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激发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于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由“河南高教”整理编辑。
河南高教融媒体矩阵
更多平台点击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