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沧桑岁月 ‖ 父亲戒烟——父亲系列(9)
密城记
2024-08-27 18:37:18


父亲戒烟

 

□ 丁伟奇

 

岁月流水催人老。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八个年头了,我们兄弟姊妹几个也都向六十花甲奔去。 

父亲的爱好是吸烟。一根接一根,喷云吐雾,干活时,闷坐时,看电视时,和人侃大山时,都是吸烟的场合。父亲吸的烟普通,散花、大前门、彩蝶、松。


 

我那时候上学,常常幼稚地想些问题为什么烟盒上印着吸烟有害健康字样,可还是这么多人吸烟,烟酒店生意还很红火,为什么国家对烟草还实行专卖。 

我也曾经学成年人吸烟的样子,故作成熟一口烟下肚,呛得我咳嗽不止,眼泪都出来了,嗓子不舒服了几天。 

我也曾劝父亲不要吸烟,试图在家里搞禁烟运动,但是没人响应,效果甚微。父亲只是答应少吸点,再说多了,就瞪起眼睛,我便知趣地溜了。


作者与父母合影


直到参加工作后,有一天突然接到电话,说父亲病了,让我快到医院。我忙请了假,打车奔病房,看到插了几个输液管的父亲,还要吸氧。父亲看看我,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我趁势说道“爹,您还吸烟吗,我给您买去!”医生立马说这孩子,心脏病高血压,哪里还敢吸烟!我瞅瞅父亲,父亲说“再也不吸了,放心吧!” 

从此,父亲经常去医院,香烟却只是看看,闻闻,再没见他吸过。 

人到中年,我突然感觉有一股莫可言状的孤独与凄凉感袭上心头,有时满腹话语不知找何人倾诉。手机联系人很多,微信也多,却不知谁愿听我唠叨。猛然领悟父亲当年的沉默寡言与吸烟的原因。 

原来沉默是一种洞察世事又无能为力的成熟,说了没用何如不说。吸烟能够提神,兴奋大脑,排遣一丝孤寂。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讲到,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但愿听你说和你想说给人听的机缘与场合并不多。可以说知音难觅,也可以说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更可以说你说话不能如马季冯巩赵本山给人带来欢乐,也不是有领导权威,需要俯首帖耳捧场做戏。更不是大富豪,能给人带来点挣钱的希望。 

我渐渐理解父亲当年的状况了。 

父亲的一生是劳苦勤俭的一生。1942年,河南大旱他三岁随父逃荒到陕西,中途险些被人贩子拐走。多亏爷爷与人争辩你看孩子往谁身边跑,就是谁的结果父亲跑到爷爷身边,再也不撒手。 

后来回到家中破窑洞,久病的奶奶早已饿死坑头。办过后事,父亲与爷爷相依为命。父亲早早地开始一边打零工挣钱,一边上学读书。1957年父亲初中毕业,考上了一所中专,却因为一路奔波,到学校体检不合格,未录取。我想为什么不申辩呢,也许那个时代的人就是本分。 

随后父亲参加招工,进了郑州供电局,吃上了商品粮。但家里负担重,他每周骑自行车带着米面回卢沟老家,走夜路,干农活那时的公路上坡下坡,崎岖不平风里来雨里去,艰辛可想而知。父亲后来调到七里岗变电站卢沟矿,离家越来越近,父亲的腰却越来越弯,皱纹越来越多 

父亲没有闲话,却是热心人。谁家喊他修电线安灯,立马就去,干完就走,有烟就吸根,有开水就喝一口,没有什么所求,自己有事情却不求人。从住窑洞到搬到新盖的瓦房,几十年间,他和母亲筚路蓝缕,自力更生。五舅有空时主动来帮忙打窑洞,大姐夫也帮忙拉砖拉瓦。 

我记得有一年春天,父亲上树搬槐花,不小心掉下来,摔住了腰,养了半个月。听母亲说,一次扒老房时,一扇土墙突然倒了,把父亲埋在里面,母亲很镇定,立刻喊在场的姐姐和其他人手刨锹挖,救出父亲——老天保佑,父亲竟安然无恙。 

父亲很节俭。除了姐姐给他买新衣服,几乎总是穿工作服。我曾经让父亲带我出去旅游,终于去了一次开封,吃了一碗烩面炎炎夏日,父亲决不肯吃冰棍,喝饮料,他问我渴不渴我咽下去口水,说咱们从宾馆带的有开水,我装在水瓶了。 

父亲闲时,常到我的屋里,督促我学习。嘱咐我多读书,勤作文,将来能当个好老师就行。如今,他的愿望基本实现,也算是我不负所托。 

这就是我的父亲。他临走前的三天,昏迷不醒,眼睛睁看,闪着泪光。我们几个儿女守在身边,又能做些什么呢? 

希望父亲在天堂豁达乐观,善待自己。


作者名片丁伟奇,1974年生河南新密人,中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新密市作协会员,新密市责任督学,现任职于新密一高。教书育人,爱好读书,写作,散步。


#城市文化主讲人#

#书香河南全民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