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了解后汉灭亡的真正原因——《三国前夜》读后
李喆
2024-08-26 23:24:05

在介绍张向荣老师这本新书之前,有两个问题需要提前说一下:

第一,这本书名涉及“三国”,但内容写的是东汉王朝的事情,最后两章会涉及一些三国往事,但明显不是重点。这和“硬蹭”无关——作者将东汉王朝形象地比喻成从正午到入夜的时段,从士大夫的沉浮命运来讲述东汉王朝的崩溃。

第二,本作和《祥瑞》那本书的写作方式不太一样。虽说都是推理小说式的文风,但《三国前夜》相对传统了很多。除了接受读者建议,按时间顺序布局之外,全书大量利用了当下其他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合理想象和推断的内容相对少了一些,论点和论据因此也不可能像第一本书那样让人那么惊艳了。


但是,这本书的质量依然是有保障的。以往在东汉历史中总要占据大幅篇章的刘秀,只在楔子里露了一小脸,全作的绝大多数篇幅,都给了此前在历史普及作品中比较陌生的皇帝们。

一般来说,提到东汉,一般人往往会想起两个概念,除了中学历史教材里提出的“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之外,最出名的要数一连串的小皇帝了。本作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澄清,强调宦官专权的实质其实是皇帝瞎胡搞,宦官作为皇帝的“白手套”,出了问题背锅是必然的。而且,所谓“宦官专权”在东汉历史中并非主流,外戚把持朝政才是东汉中后期连续出现小皇帝的根本原因。




在《士仕之间》,王保顶老师对汉代士人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本书同样围绕这一观点进行阐述,但在谈到桓灵二帝时,运用了很多当下的研究观点。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曾提到“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作者对两位为何要担起东汉灭亡的主要责任做了介绍。值得注意的是,桓灵二帝未受外戚的影响,反而成为士人奋起反抗的靶子,外戚倒台使得皇帝缺少统战对象是原因之一,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宦官这个集团几乎没有政治操守,皇帝没有外戚的限制之后走向另一个极端,最终在极度放飞自我的情况下引发众怒。

书中详细分析了灵帝“退国为家”后,士林逐步丢掉幻想的过程。特别是第二次党锢之祸让全国士人认清了皇帝的本质。在“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士大夫自认没有问题,需要挪地方的只有皇帝了。一直以来,不少观点认为东汉灭亡主要源于政治黑暗,实际上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本书对一系列问题正本清源,对于读者理解东汉政治很有帮助。





虽说本书里一鸣惊人的观点比起《祥瑞》来说少了一些,但作者抽丝剥茧的写作能力在本书中依然有着较为全面的体现,对于士林领袖散见于史书中的记载,也有整合分析之功。作者有明显提升的方面,在于轻松的行文风格:相较于第一部小心翼翼的求证,本作的文风偏向于吐槽系。比如在论及刘炟给尚书台官员发放宝剑,在强调宝剑含金量的同时,顺带讽刺了多年后滥发如法币一般的“中正剑”。

类似的吐槽几乎在每个章节中都会出现几回,哪怕到了全书的最后一句,作者还会在《后记与致谢》中拿着自己和女儿开上一个小小的玩笑。只要不影响论述的严谨,这样的内容有助于提升可读性,自然是多多益善。阅读本书的人,绝大多数并非专业人士,所以这种历史普及类作品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作者愿意在这方面花费精力,那么我们也应该尊重作者的付出。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